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还有一种(瘀血),我们前面说(有种瘀血是口不渴)“口燥但欲漱水不欲饮”,也有渴的(类型的)瘀血证。这一段讲这个(渴的类型的瘀血)。病人像一般发热一样,“如热状”,人就发热嘛,烦而满,口也干燥,也真渴,那么这似乎有里热的样子。但是“其脉反不热”,脉没有滑数(等热证之脉),“此为阴伏”,这也是一个瘀血证。在《伤寒论》上有,(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要是真正里热,脉也不浮,所以“脉浮数”,像在表似的,但是说明多日之热不去,主要是在瘀血,这可以下。但是先没拿祛瘀血的药物来下,而是先用承气汤了,但是下之不解,他说“合热则消谷善饥”,这是实证也有瘀血证,那是(《伤寒论》中的)又一段。那么这一段呢,他说“烦满,口干燥而渴”,也烦,也觉满,这个“满”和上面说的“腹不满而自己觉得满”是一个意思。那么这类的情形,像有里热,像是阳明内热的样子,但是没有那个(热)脉,脉不大、不滑、不数,这是热伏于阴中。阴就是指阴血说的。“是瘀血也”,这也是瘀血的证候,瘀血的证候反映的并不是一样的、千篇一律的。“当下之”,下其瘀血,热也没有了,瘀血也除了。那么以上讲的都是原则的东西,由惊、悸、衄血、下血、吐血,以至于瘀血,或者讲其脉,或者讲其证。那么底下呢,就应该具体治疗了。头一段就(让人)不好明白。
倪海厦:
病家看起来好像有发热,『如有热状』,不是真有热,病人显现的 症状是『烦满』,就是情绪很烦躁,然后『燥而渴』,嘴巴很口渴,喝 水后口还是很干燥,照理说烦躁的症状脉应该是很数,跳得很快才对, 结果病人的脉没有数脉『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我们中医 讲的伏,这个字是再也找不到比它更好的字来形容。比如说一般我们看到病人得到伤寒又有寒咳时,我们用一剂小青龙汤发汗发掉就好 了。但是病好后却还是一直在咳嗽,又有胸(胁?)逆满等症状,就 是有伏饮,也就是以前就有在身上的水饮。因为小青龙汤一发汗,于 是把伏饮都引发出来,这样其实比较好,免得以后饮在里面又发生别 的问题。还有伏热,有伏饮就有伏热,什么叫伏热?比如说胃里面或 者是肠子里面有宿食堵到,有时会跟著大便一起出来,但有些还是会 淤积在里面,这些宿便淤积在肠子的间隙中间,日久以后,就会产生 伏热。中医讲的热就是西医讲的炎,肠子就发炎了。当他哪一天吃到 麻黄汤,或者是运动后流出大汗,汗的起源就是我们肠胃的津液,当 津液干掉,于是宿便就跟肠壁黏著在一起,当时病人没有感觉,因为 大便还是通的,里面只是淤到一点点,然后又再吃食物,于是津液又 慢慢回来了。像喝水、吃食物等津液就会慢慢补充回来,回来以后这 时肠壁已经干掉,于是在肠的表面上会生一层黏液黏在那里,这就是 饮停在那里。一天、两天不会作怪,一年后、两年、三十年、四十年 就开始生变,肠癌就这样慢慢累积而造成的,阻在直肠中就是直肠癌, 而这就是伏热,潜伏在身体里面的热。所以有的人生了感冒,就会发 生肠炎而下利,或是一下子变成肺炎等,而有的人就不会。为什么会 变成肺炎?因为有伏饮在肺里面没有被去掉,有咳嗽时又不当一回 事,结果以前的水饮跑出来,就是肺炎。简单说就是本来只是太阳表 症,结果因为病家肺里面有饮在里面,病毒遇到水是如鱼得水,于是 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一下子一瞬间就满满的都是病毒,就变成 肺热。出现高烧时,西医一看:「肺炎」,西医不晓得实际上这病毒的 性是一样的,滤过性病毒长的样子都不一样,但是性都是一样的。所 以我们平常就要把身体调理好,一旦有饮就要想办法去掉,如此将来 可避免得到其他的病。
连建伟:
本条是讲瘀血也可以造成瘀热,即瘀血停留在体内日久化热,讲了瘀血化热的脉证。“病者如热状”,就是病人觉得身上有点发热。“烦满”,就是指心烦胸闷。“口干燥而渴”,嘴巴比较干燥比较渴。以上虽然是一些热象,但是“其脉反无热”,从病人的脉象上看是没有热的。因为如果有热,脉就要数,或者脉很大,很滑,要出现这些脉象,但病人没有这些脉象,所以仲景说,“此为阴伏,是瘀血也”。这是“阴伏”,所谓“阴”,就是指血,血属阴,气属阳,“伏”,就是留伏在体内,瘀血留在体内成病,所以叫“阴伏”。“是瘀血也”,是瘀血留伏在体内而成病。正因为瘀血化热造成了心烦,自己觉得有发热现象。瘀血阻碍了气机,所以胸闷,血瘀可以化热,再加上血瘀导致气滞,气滞之后,津液不布,所以口干燥而渴,但脉象上没有热象,说明脉还是涩滞的瘀血之脉。仲景根据脉象,认为这是有瘀血留伏在体内,所以应该用攻下的方法来治,“当下之”。攻下瘀血,张仲景有很多方,如下瘀血汤。下瘀血汤共三味药,桃仁、大黄、䗪虫,也就是地鳖虫。桃仁是活血化瘀的,䗪虫是虫类药,虫类药活血化瘀的效用比植物药要好,然后再加一味大黄,大黄就是体现“当下之”的“下之”二字,因为大黄能人血分,大黄不仅是泻下,而且能够活血祛瘀。本条是对第十条的补充,第十条讲到了瘀血的种种脉证,第十一条就讲到瘀血在体内日久化热的问题,如果化热,我们可以用下瘀血的方法来治疗。瘀血去了,这些热象也就解除了。我们临床上看病,往往瘀血日久都有化热的问题,这叫瘀热。我这里自己有一个方剂,效果很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方剂学》中学过四物汤,四物汤是治理血分的一个方,四物汤加桃仁、红花叫桃红四物汤。我在桃红四物汤上面再加两味药,一味丹皮,一味丹参,叫二丹桃红四物汤,这个方剂我用了三十多年,去瘀热的效果很好。我用这个处方治疗瘀血时,多把白芍改成赤芍,熟地改成生地,因为赤芍和生地有活血作用,而且还能凉血,因为瘀血化热了,一定要凉血。再加桃仁、红花就是桃红四物,然后再加两个丹,一个丹皮,一个丹参,丹皮既能活血又能凉血,丹参也能活血凉血,所以这个处方对一般的瘀血化热效果较好,当然相当厉害的瘀热可以用张仲景的下瘀血汤治疗。如果这个人瘀热比较重,家里条件又比较好,可以把红花改成藏红花,因为藏红花的凉血作用更好,但藏红花的价钱比较高,因此如果病人家里条件较好,自己又愿意用,医生可以给他开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