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泻心汤。汉。太阴病。胡希恕注:泻心汤减其用量,并渍之而不煎,亦同上方专以解痞,但加附子,故治心下痞陷于阴证而呈寒热错杂者。【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太阴合病证。【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心下痞、恶寒汗出者。
附子泻心汤方
[原文]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用法]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方解】
胡希恕注:泻心汤减其用量,并渍之而不煎,亦同上方专以解痞,但加附子,故治心下痞陷于阴证而呈寒热错杂者。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心下痞、恶寒汗出者。
[相关条文]
【8.34】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方义]
此泻胃热,补肾阳,治痞证兼阳虚之方。乃寒热并用的又一种方法。
[主治]
心下痞硬兼恶寒汗出之证。但必须具有口苦。或心烦,或大便不利,或胃部觉热,或喜冷性饮食而不能食,更必须具有平素阳虚的病史,且没有头痛、发热、脉浮的表证。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酒浸) 炒黄连一钱 黄芩一至二:钱附子二钱(另煎)
[煎眼法]
三黄用开水半茶杯,浸一刻钟,去滓取液。同时用水二茶杯煎附子至半茶杯,去滓取液。将二液和匀,分二次温眼。
[用药大意]
三黄泻胃热,以治热痞;附子温肾阳,以治恶寒汗出。
[禁忌证]
有恶寒无汗之表寒证者,不可服;有恶寒有汗脉浮之桂枝证者,也不可服:没有恶寒、汗小之阳虚旺,或口苦、喜冷的内热证,更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治热痞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本汤主之。(155)翰卿按:本节的症状和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条的症状,从字面上看最易误认。应该从身热的微盛,脉象的浮沉虚实,平时体质的偏寒偏热,及病变的经过情况等方面予以辨别。
2.治身热而烦躁不宁,大小便自利,其脉浮洪而无力,按之全无者。(《此事难知》
3.治寒热不和胁下痞结。(《张氏医通》)
4.老人停食瞀闷,晕倒不省人事,心下满,四肢厥冷,面无血色,额上冷汗,脉伏如绝,其状仿佛中风,谓之食郁食厥。宜附子泻心汤。(《类聚方广义》)
5.一学生,胸满上身热而汗出,腰以下恶风,时夏季六月,以被围绕,舌苔淡黄,脉弦,与本汤二剂,疾若失。(《豚园医案》)
6.心汤证而但欲甚者。手足微冷等证亦宜此方。(《方与貌》)
7.此方原有变通之法,即用黄芪以代附子也。用黄芪以补助其胸中大气,则外卫之气固而汗可不出,即外卫之阳亦因之壮旺而不畏寒矣。(《医学衷中参西录》)
8.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或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伤寒贯珠集》)
太阴病,即是里阴证,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但《伤寒论》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而且大多不是在...
太阴病。 太阴病,即是里阴证,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但《伤寒论》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而且大多不是在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仲景之伤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苓芍术甘汤;湿气重的人感冒可用此方,苓芍术甘汤) [原文]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加葛根汤。。仲景之寒病。桂枝加葛根汤方(倪海厦常用来治疗学生跑操汗出后的感冒,也治面瘫嘴歪眼斜;急性扁桃体炎+连翘金银花浮萍蝉蜕,少商、商阳放血,扁桃体点刺放血,针刺后溪+照海;颈椎病;)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仲景之寒病。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宋本称肾著汤,治疗坐骨神经痛和尿频;治疗阴囊潮湿如牛鼻上汗;前列腺炎;女子带下淋漓不断,如坐水中;又名肾着汤、苓姜术甘汤)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仲景之寒病。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方(肝著汤;两腋疼痛,不能转侧身,肝经络过之处)[原文]柴胡四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半夏二两
大青龙汤。汉。太阳病。大青龙汤方(表寒里热,禽流感、新冠肺炎高烧、夏天发作的哮喘等;会有高热,麻杏石甘汤无高热,可区别;一服发汗后,复发烧者,千万不可再服,会造成汗流不止,郝万山讲过的案例。急性肾炎可用此方)
桂枝去芍药汤。汉。太阳病。 桂枝去芍药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去芍药)治腹挛急的芍药,故治桂枝汤证腹不挛急而虚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