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汤。汉。少阴病。少阴病,身体骨节疼痛,手足厥冷,背恶寒,脉沉而微细。但必须兼有口不干、不苦、不渴及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确当。因为口中发干、发苦、发渴乃系内热之证,不可使用附子;小便若利,便无湿邪,不可使用茯苓、白术。
附子汤方
[原文]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相关条文]
【11.2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11.2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16.3】妇人怀孕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之。
[方义]
此补阳益气、健脾利湿、养阴之方。
[主治]
少阴病,身体骨节疼痛,手足厥冷,背恶寒,脉沉而微细。但必须兼有口不干、不苦、不渴及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确当。因为口中发干、发苦、发渴乃系内热之证,不可使用附子;小便若利,便无湿邪,不可使用茯苓、白术。
[药品]
附子二至三钱 茯苓一至二钱 人参一至二钱 生白术一至三钱 生白芍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附子补阳,人参补气,苓、术利水。芍药养阴、和肝、补血。
[禁忌证]
口苦,口渴,口干,喜冷,脉浮者,均忌之。恐兼表证和热证。
[类似方剂参考]
真武汤:此回阳利水不兼补气之方。(不字疑误)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本汤主之。(304)
翰卿按:本方和真武汤,只差一味药,真武汤偏重祛水,故用生姜散之,本方偏重补虚,故用人参补之。其使用标准需从症状上具体分析,悟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方可融会贯通。我在使用上一般掌握两点,凡脉虚者,投附子汤治之;小便不利者,则用真武汤以治。“背恶寒”,应和白虎汤证的背恶寒互相体会。
2.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本汤主之。(305)
翰卿按:李攒文云,此方扶正达邪,为寒湿、风湿身痛之仙方也。此身体痛,和麻黄汤证大体相同,无论肿痛,重痛,或刀割、锥刺都一样,所不同者,只是有热无热,脉浮脉沉而已,这是阳气不达肌表之故。使用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①平素是否偏于阳虚。②病后是否屡经汗下,或服寒凉过多。③脉象沉而无力。④是否大便溏,或小便少。⑤是否属于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或麻黄附子甘草汤证。⑥是否为先温里后解表的四逆汤、桂枝汤证。映淮按: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三证,需根据脉的浮、沉辨清太阳和少阴,才能立出正确治法。因为这三证是太阳、少阴共有之证,一旦差误,会变证迭起的。
3.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篇》)4.本方加桂心甘草,治湿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千金方》)
胡希恕先生曰:《伤寒论》少阴病篇比较难读,在我以前还没有人认为它是表阴证,也就因为这样,对于篇中的具体证治,因亦无法说明。其实依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
少阴病。 胡希恕先生曰:《伤寒论》少阴病篇比较难读,在我以前还没有人认为它是表阴证,也就因为这样,对于篇中的具体证治,因亦无法说明。其实依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
茯苓白术甘草汤。汉。仲景之温病。 [原文]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用法]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调胃承气汤。汉。阳明病。便秘+栀子;可做丸剂治牙龈肿痛调胃承气汤方[原文]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大黄厚朴甘草汤。。仲景之热病。[原文]大黄四两 厚朴六两 甘草三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大便利,勿再服。
防己黄芪汤。。仲景之湿病。防己黄芪汤方(帮助减肥;小肚子凸起的将军肚)[原文] 防己一两 甘草五钱(炙)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仲景之寒病。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宋本称肾著汤,治疗坐骨神经痛和尿频;治疗阴囊潮湿如牛鼻上汗;前列腺炎;女子带下淋漓不断,如坐水中;又名肾着汤、苓姜术甘汤)
桂枝加附子汤。汉。太阳病。桂枝加附子汤方(发汗太过淋沥不止时用来止汗) [原文]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