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汉。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黄芪建中汤方(虚劳的身黄贫血;孕期见红+当归) [原文] [用法] 即前方小建中加黄芪一两半。气短,胸满者,加生姜一两;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大便秘结者,去大枣,加枳实一两半;肺气虚损者,加半夏三两 。 [相关条文] 【13.29】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 【汉方应用】身体虚弱易疲劳而属下列诸症者:体质虚弱,病后衰弱,盗汗。
黄芪建中汤方(虚劳的身黄贫血;孕期见红+当归)
[原文]
[用法]
即前方小建中加黄芪一两半。气短,胸满者,加生姜一两;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大便秘结者,去大枣,加枳实一两半;肺气虚损者,加半夏三两 。
【方解】
胡希恕注:于小建中汤加补虚实表的黄芪,故治小建中汤证中气益虚,而表更虚者。方后加减法系后人所加,不可从。疗肺虚损不足语更不可信。黄芪用量宜酌加,原量一两半较少。按:黄芪味甘,古人谓甘补脾,是误把脾看作消化器官,其实即是补胃,黄芪补虚,即补益胃气也。谓为实表者,饮食入胃后,经过消化吸收,中医称之为精气(即所谓营养成分),若精气不足于体表,则肌肤失养,腠理松虚,客气乘虚踞之而不去,则风湿、风水、麻痹不仁、甚则痈疽恶疮等证起矣。黄芪补益精气以实表,表实,则邪自去也。
冯世纶解读:本方是在小建中汤中再加黄芪,其适应证为小建中汤又见黄芪证者。黄芪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所以能固表者,因饮食入胃后,经消化吸收变为精气、卫气。如人体精气不足于体表,则肌肤失养,腠理松虚,皮肤失润,邪气乘虚侵入且踞而不去,造成自汗、盗汗,甚则造成痈疽、败疮等。黄芪能补虚益精而使表实,表固则邪自去,加于小建中汤中更能补中益气、固表。
【方证指要】
以正气不足、腹里拘急为主证,兼见其他各证。
简侯按:黄芪、当归二味合用,后世方称为补血汤,合加于小建中汤,称为归芪建中汤。
【凭证用方】贫血衰弱者之虚痨病,产后虚弱,小儿喘息,产后失血,及其他具有本方证之患者。
[诸家经验]
东洞氏云:建中汤缓化气血湿滞之毒,黄芪建中皆用于气 血湿滞,百脉弦急而自汗盗汗者。
和久田氏云:余之用黄芪,不必汗之有无,但得肌表乏正气者,即不误矣。
《方函口诀》此方,用于虚痨之证,腹皮贴于背,无热而咳者,然或有微热者,或汗出,或无汗者,俱可用之。
《外台》引《必效》黄芪建中汤加当归、人参,治虚痨,下焦冷,不甚渴,小便数,若失精,加龙骨、白蔹。
《外台》引《深 师》本方加入人参、半夏,治虚痨腹满,食少,小便多。
《丹溪心法》黄芪建中汤桂枝改用肉桂。
《济阴纲目》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或恶寒,腹痛,本方桂枝改用肉桂,虚甚,加附子。
《医宗金鉴》少血,荣养衰弱者,经行后,出血过多者,用本方。
《治病法轨》云:小儿肺风疾喘,本方加半夏、茯苓,无不愈者。又,左关浮弦右虚弱,或浮虚且缓,或沉细且弱,本方或加荆芥、防风,或加川连、赭石。
简侯按:叶橘泉氏云:各因人之体质不同,而病状遂异,此体质性治疗,在慢性疾患中,自有其真实性的理据,与不可否认之价值。斯言也,颇折中至当,谓为治虚痨病不可用者,盖未遇此病证故耳。如遇此病证,焉能舍之而不用哉。
[相关条文]
【13.29】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
【汉方应用】身体虚弱易疲劳而属下列诸症者:体质虚弱,病后衰弱,盗汗。
【典型医案]
《名医类案》:丹溪治一女子十余岁,因发热,咳嗽喘急,小便少,后来成肿疾,用利水药得愈,然虚羸之甚,遂用黄芪建中汤,日一服,一月余遂愈。
《治病法轨》:茜泾陶兰亭之子,年二十左右,忽患腹中似蚯蚓鸣,又似鼠奔于腹之周围,且胀满殊甚。甚至神昏不省。众医因不识其病,皆束手无策。延予诊视时,腹中之声隔墙能闻。切其脉,右三部均微细,左关弦甚。(中略)即用黄芪建中汤,加党参、于术以大补其肺脾,又加钩藤、石决、柴胡、青皮、白芍以疏泄肝气。服之两剂而诸恙悉愈。
《逐园医案》:工人蔡某之妻,每日自午至子,手足心热,心中烦热,不得卧,短气懒言,饮食递减,身弱,艰于步履,不时咳嗽,已数月矣。脉之弦缓,舌苔淡白,口中干,喜漱水而不欲咽,以黄芪建中汤与之,守服三十剂而安。
《丛桂草堂医案》:朱姓妇因病小产,旋即手冷恶寒,自汗不止,胸闷不欲食,脉息滑而小,舌苔薄白,此产后阳虚,而兼有痰湿阻滞也。用黄建中汤去饴糖,加橘皮、半夏,一剂汗收手暖,二剂痊愈。
《蒲园医案》:彭某,男,四十岁,萍乡人。头晕,耳鸣,吐痰,心悸怔忡,气短神疲,倦怠无力,食欲减退,全身尽呈暗黄色,二便清畅,舌苔淡白,脉象浮弦无力。素禀不足,操劳过度,营卫失和,脾胃虚弱。此即仲景所谓虚劳之证。议用补土建中法,以黄芪建中汤加云茯苓、茵陈主之。八剂后,黄色减退,头晕耳鸣也轻。后予四君、六君加减调理而愈。
咳嗽
许某,27岁,久嗽不已,则三焦受之。一年来病咳而气急,脉得虚数。不是外寒束肺内热迫肺之喘急矣。盖馁弱无以自立,短气少气,皆气机不相接续。既日虚症,虚则补其母。黄芪建中汤。(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1976年7月)泄泻不食胡晓鹤孝廉尊堂,素体虚弱,频年咳嗽,众称老痨不治。今春咳嗽大作,时发潮热,泄泻不食。诸医进参、术之剂,则潮热愈增,用地黄、鹿胶之药,而泄泻胸紧尤甚,延医数年,无非脾肾两补,迨至弗效,便引劳损咳泻不治辞之。时值六月,始邀余诊,欲卜逝期,非求治也。诊之脉俱迟软,时多歇止,如徐行而怠,偶羁一步之象,知为结代之脉。独左关肝部弦大不歇,有土败木贼之势。因思诸虚不足者,当补之以味,又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但补脾肾之法,前辙可鉴,然舍补一着,又无他法可施。因悟各脏俱虚之脉,独肝脏自盛,……此病肝木自盛,脾土不胜,法当补土制肝,直取黄芪建中汤与之。盖方中桂、芍微泻肝木之胜;甘、糖味厚,重实脾土之不胜;久病营卫行涩,正宜姜、枣通调,而姜以制木,枣能扶土也;用黄芪补肺者,盖恐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连进数剂,果获起死回生。但掌心微热不除,咳泻虽止,肝木犹强,原方加入丹皮,重泻肝木之胜,再进而安。(谢映庐:《谢映庐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62年10月)
虚黄(溶血性黄疸)
刘xx,男,20岁。起病时发热恶寒,继则面目发黄,经某医院诊断为溶血性黄疸,虽经西医治疗,并输血达2000毫升,但症状仍严重,因此请中医会诊治疗。四诊所见,患者面目淡黄,神色萎靡,唇舌淡白,少气懒言,呼吸气微,全身极度疲乏,头晕心悸,不能起床,夜寐盗汗,时发虚热,口淡不欲食,大便溏,小便自利而黄,脉大而缓软。法取甘温,用黄芪建中汤以补气生血,培土健脾。黄芪12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炙甘草4.5克生姜6克大枣5枚饴糖30克(另冲)。限20余剂后,症状显著减轻。再守上方合党参、当归、茵陈、附片、茯苓、白术等出入,治疗2个来月,病情继续好转,又以归脾丸调理善后。半年后复查,各项检查接近正常,其中红细胞由初会诊时的108万/mm*,增加至406万/mm°;血红蛋白由30%,增加至72%;黄疸指数由50单位,降低为11单位。病遂告愈。(杨志一医案,录自《中医杂志》7 :475,1958)
虚劳
朱xx,男,44岁。1972年10月20日初诊。面色㿠白,偶有头晕,多汗,胃纳一般,大便欠调,脉弱苔薄。血小板、白细胞均偏·低。以益气助卫阳为主。黄芪12克白芍9克川桂枝4.5克炙甘草6克党参9克茯苓9克鸡血藤12克当归9克生姜2片大枣15克。5剂。复诊:10月30日。上药连服10剂,自汗已止,眩晕减轻,血象已转正常,原法续服以巩固之。黄芪9克白芍9克桂枝4.5克太子参12克鸡血藤12克当归9克炙甘草9克生姜2片大枣9克。5剂。(何任医案)
本篇讲了血痹、虚劳两个病。汉《易纬通卦验》中就有“太阳脉虚,多病血痹”一句。所谓“太阳”,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表,“太阳...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本篇讲了血痹、虚劳两个病。汉《易纬通卦验》中就有“太阳脉虚,多病血痹”一句。所谓“太阳”,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表,“太阳
黄连黄芩泻心汤。汉。阳明病。 黄连黄芩泻心汤方(口舌生疮)[原文]黄连三两 黄芩二两 [用法]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仲景之热病。黄连二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 猪胆大者一枚(取汁) 上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三升,去滓,纳胆汁和合,令相得,分温再服
吴茱萸汤。汉。太阴病。吴茱萸汤方(可治胃下垂,肝寒所致;)[原文]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柴胡桂枝汤。汉。少阳病。柴胡桂枝汤方(乳腺小叶增生;乳癌+牡蛎;)[原文]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仲景之湿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去下焦湿)[原文]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五苓散。。仲景之湿病。早上起来手脚肿的晨僵现象,上焦湿疹,手脚头部等处皮肤下有小米粒样透明颗粒;肾脏寒湿,小便不利;看见水就发作的癫痫 五苓散方(呕吐不止;小儿吐奶;口渴而小便不利;)[原文]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