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汉。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大黄附子细辛汤方(寒实便秘,舌苔白小便淡白小腹无异常的便秘;又名大黄附子汤) [原文] 大黄三两 附子三两 细辛二两
大黄附子细辛汤方(寒实便秘,舌苔白小便淡白小腹无异常的便秘;又名大黄附子汤)
[原文]
大黄三两 附子三两 细辛二两
[用法]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一服。
【方解】
胡希恕注:本方中附子、细辛性热祛寒,大黄攻下,与附子、细辛相伍,可下寒邪,为温下之法。本方临床不仅用于胁下偏痛,凡痛在一侧者皆可加减应用。
冯世纶解读:这里胡老明确指出,本方是温下之法,属太阴下法。
【方证指要]
以胸胁偏痛,恶寒发热,大便不利为主证,兼见脉沉紧或弦紧、腰腹痛等。本方证,虽发热,而脉反弦紧,为水毒壅塞之征。大便不通,系寒结也。
肋痛每引至腰部,或仅在膝胫,而右腹里必有癖物,宜注意之。本方,为治寒积有癖之热下剂。
【凭证用方]
病由寒结而致胸腹两胁或腰脚、盲结肠等处作痛,大便不利者多有用此方之机会。
【诸家经验]《方舆》云:此汤,胁下偏痛者,即久寒成聚,著于一偏而痛也。此证虽发热,而脉弦紧,故取其寒,宜以温药下之,此方其主方也。此寒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条云“内有久寒”同,指平素而言也。然当归四逆条从问而得之,或有据现证得之,此条脉弦紧,确证也。凡仲景书中有以论证起者,有以说脉起者,然今时之医,惟取证措脉者,何耶?
《方函口诀》此方主偏痛,不拘左右,凡胸下各处,胸胁至腰部疼痛者均宜用之。但乌头桂枝汤痛在腹中央,及腹之一侧;此方则主胁下疼痛牵引他处者也。《类聚方广义》云: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治寒疝,胁腹绞痛,延及心胸、腰脚,阴囊锨肿,腹中时时有水声,恶寒甚者。若拘挛甚者,合芍药甘草汤。《皇汉医学》有本方证,而又有芍药甘草汤证,南涯氏并加之,名芍甘黄辛附汤,加芍药、甘草各三钱七分,用之于疝毒流注偏处者,屡奏效云。
冯世纶《经方六经类方证》:本方证当属太阴阳明合病证。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疼痛者。本方不仅治胁下偏痛,无论哪一体部,凡偏于一侧痛者,大多为久寒夹瘀所致,用之均验。寒疝腹痛有宜下者,本方亦有效。
[相关条文]
【9.102】阳明病,腹满,胁下偏痛,发微热,其脉弦紧者,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细辛汤。
【汉方应用】左或右侧半边胁下或腰脚等疼痛(尤其是寒冷所致下半身疼痛),恶寒,发热,便秘,坐骨神经痛,胆结石疼痛,椎间盘突出,肾盂肾炎,肾结石,胰腺炎。
【典型医案】
《方舆》:曾有一男子,自右肋下连腰疼痛甚,经四五十日,诸治无效。余诊脉弦紧,因与此汤而奇效,滞淹之患,十余日愈。范文甫医案:许君,寒包火,乳娥。苦喉痛,喉已白烂。脉紧,舌淡红,苔白。外有风寒,内有郁热,寒不散则火不去也。淡附子3克,生大黄9克,元明粉9克,半夏9克,生甘草3克,细辛0.9克。二诊,好多。上方加板蓝根24克,牛膝9克。
赵明锐医案:王某,男,12岁。患儿开始患腹胀,起初是午后胀,以后即整日胀。约一个多月以后,伴发阵发性的右肋下疼。该父是医师,曾给予对证治疗,症状毫无改善。后腹胀肋痛继续增重,患儿体质也日渐衰弱。以后经历了省、市的各大医院及中医研究所等八个医院的治疗,诊断意见不能统一,有的医院考虑为肝炎、或肝脓疡、或肝癌,继服1个月,诸症不复作。有的医院考虑为胆囊结石或腹膜炎等,经服药打针治疗二个月,俱不见效。患儿就诊时已是发病以后将近三个多月。腹胀经市中医研究所服中药治疗已好转(药物不详),唯右肋痛增剧,部位在乳根下距腹中线五分,平均每数十分钟即发作一次,日夜数十次发作,剧痛难忍,满床打滚,汗出淋沥,面色口唇㿠白,二、三分钟以后即自行缓解,每于发作以后精神更加疲惫不堪。脉浮数无力,舌淡,苔薄。胃纳尚可,二便正常。投以大黄附子汤二剂(附子6克,细辛3克,大黄10克)。服药以后其病若失,观察数月概未发作,共花费二角四分钱。
武简侯医案:曾治一四十余岁之男子,腹胁有结痛,形寒,脉沉弦而迟,大便难,或硬或溏,二三日一次,小便频数而清冷,夜间腹痛较剧,有水声,喜热按,经久不治。有投以温热药者,大便益硬而难出。有投以通利药者,则腹痛倍急,大便仍不利。余为拟此方令服,渣加葱白一把,食盐一匙,共捣融炒热,布包熨,日数次。服二帖后,大便较畅,痛减。复诊,仍用前方二帖,炒熨亦如上法,竟愈。
胡希恕医案:刘某,男,36岁,1966年5月6日初诊。左小腿腨部疼痛,腰亦强急不适,或痛,经中西药治疗1年多不效,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脉弦迟。证属寒饮阻滞、经筋失养,治以温通化滞,兼养筋和血,与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大黄6克,川附片15克,赤芍、白芍各10克,细辛6克,炙甘草10克。结果:上药服6剂,腰强急减,遇劳则腨痛;上方加苍术12克,服6剂,腰强急基本愈,腨部痛亦减。
寒积腹痛
钟大满,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但痛发不·166·常,或一月数发,或二月一发,每痛多为饮食寒冷之所诱致。自常以胡椒末用姜汤冲服,痛得暂解。一日,彼晤余戚家,谈其痼疾之异,乞为诊之。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1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吾曰:“君病属阴寒积聚,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荡其积,是宜温下并行,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祛寒而不逐积耳。依吾法两剂可愈。”彼曰:“吾固知先生善治异疾,倘得愈,感且不忘。”即书予大黄附子汤:大黄12克乌附9克细辛4.5克。并曰:“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后半年相唔,据云:“果两剂而瘥。”(赵守真:《治验回忆录》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62年)
胃脘痛(胆囊炎、胆结石)
尹某,女性,32岁。患胃脘痛反复发作已3年多,每因劳累、受凉或饮食不节而发。在县人民医院多次拍片检查为: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不同意手术,经中西药治疗,时缓时剧。1965年3月间,其痛大发作,上中脘部疼痛,牵引胸背,持续钝痛,阵发性加剧,呕吐食物残渣及涎沫,呕吐后,其痛不减,抬来我处诊治。患者锁眉焦急,面带暗晦,时时哀号,声音壮厉,舌苔薄白,质淡红而润。按其腹部上中脘痛甚,上脘偏右按之痛更剧,小溲清长,大便灰白色而不畅,诊其脉弦紧,此系寒气滞结,阴邪凝聚为患。法以辛热散其寒积,以温通逐其阴凝。拟用:熟附细辛大黄川椒制川乌服3剂。服后疼痛顿除,呕吐平复。越日复诊:其脉紧象未除,继服原方2剂,以清除寒凝之陈积,半载后,病不复发。(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第一辑·刘天鉴医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80年3月)
便秘
陈xx,男,54岁。1973年1月7日初诊。腹痛以脐部为主,按之硬满,大便常四五日一行,难下,有粘液,服果导等药便仍不下,不胜其苦,面色㿠白,畏寒,手足不温,苔白而垢,脉沉。寒实积聚,治宜温下。生大黄6克制附子6克白芍9克壮细辛1.5克焦六曲12克干姜1.5克。3剂。复诊:1月11日。药后3天来均得大便,腹痛缓解,苔垢渐退,自感腹已宽舒,略觉疲乏而已。再以温通兼扶脾为治。制大黄3克制附子6克党参9克生甘草4.5克川朴花4.5克干姜1.5克白芍9克。5剂。(何任医案)
右肋下痛
王xx,男,12岁。患儿开始患腹胀,起初是午后胀,以后即整日胀。约1个多月以后,伴发阵发性的右肋下疼。该父是医师,曾给予对证治疗,证状毫无改善。后腹胀肋痛继续增重,患儿体质也日渐衰弱。以后经历了省、市的各大医院及中医研究所等8个医院的治疗,诊断意见不能统一,有的医院考虑为肝炎,或肝脓疡,或肝癌,有的医院考虑为胆囊结石或腹膜炎等,经服药打针治疗2个月,俱不见效。患儿就诊时已是发病以后将近3个多月。腹胀经市中医研究所服中药治疗已好转(药物不详),惟右肋痛增剧,部位在乳根下距腹中线5分,平均每数10分钟即发作1次,日夜数十次发作,剧痛难忍,满床打滚,汗出淋沥,面色口唇㿠白,二三分钟以后即自行缓解,每于发作以后精神更加疲惫不堪。脉浮数无力,舌淡,苔薄。胃纳尚可,二便正常。投以大黄附子汤2剂。附子6克细辛3克大黄10克。服药以后其病若失,观察数月概未发作,共花费2角4分钱。(赵明锐:《经方发挥》山西人民出版社第1版1982年9月)
腹满指腹中胀满,腹中胀满实际上不是一个病名,而是一个病症。腹满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所以要分清它是属于实证、热证,还是属于虚证、寒证。具体的辨证到具体的...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腹满指腹中胀满,腹中胀满实际上不是一个病名,而是一个病症。腹满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所以要分清它是属于实证、热证,还是属于虚证、寒证。具体的辨证到具体的
栀子汤。汉。仲景之温病。[原文]栀子十六枚(擘) 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 甘草二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三味,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吴茱萸汤。汉。太阴病。吴茱萸汤方(可治胃下垂,肝寒所致;)[原文]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柴胡桂枝汤。汉。少阳病。柴胡桂枝汤方(乳腺小叶增生;乳癌+牡蛎;)[原文]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仲景之伤燥。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方(肝脏津液不足,太干燥;又名黄芩牡丹皮瓜蒌半夏枳实汤)]
小柴胡汤。汉。少阳病。小柴胡汤方(肝炎、淋巴肿块、结节、乳癌、伤科均可用它加减,女子经期感冒;女子经期感冒一律用小柴胡汤;可用来治疗脑部积水,要用生半夏;恶心反胃,反复发烧;呕吐又发烧;感冒刚好又发烧,感冒反复发烧;产后抑郁症基础方;乳房肿块+牡蛎)
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仲景之伤风。[原文]黄连一两半 黄芩三两 麦门冬二两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