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朗读
[原文] 大黄四两 黄柏四两 芒硝四两 栀子十五枚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大黄硝石汤原文

展开阅读全文 ∨
【典型医案】​
黄疸
获原辨藏,患黄疸,更数医,累月不见效,发黄益甚,周身如橘子色,无光泽,带黯黑,眼黄如金色,小便短少,色如黄柏汁,呼吸迫促,起居不安。享和癸亥7月,求治于予。以指按胸肋上,黄气不散,此为疸证之极重者,仍用茵陈蒿汤合大黄硝石汤,作大剂,日服三四剂。30日许,黄色始散,小便清利而痊愈。(片仓鹤陵医案,录自汤本求真:《皇汉医学》上海中华书局民国18年9月)
评议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此为里实热盛;自汗出,为表和里热,此与《伤寒论》阳明里实,身热汗自出同理,故当用泻热祛实之法。方用栀子、黄柏清热燥湿,大黄、硝石攻下瘀热,合用以奏清热通便,利湿退黄之效。但必须患者腹部满大而坚,二便不利,脉滑数有力,方可使用本方。此方荡涤瘀热,论药性之峻猛,​《金匮》治疸之方,无有出其右者。本案患者发黄甚剧,小便短少如黄柏汁,乃阳黄重症,用大黄硝石汤加茵陈,增强其退黄利湿之效。据片仓鹤陵介绍:“凡察疸证之轻重,以指重按病者之胸肋骨间,放指后黄散迹白,而忽黄者,轻证也,易治;按重,黄不少散者,重证也,当与大黄硝石汤。​”日本汉方医学家对于腹诊的经验,值得我们重视,并付诸于临床实践,加以检验。

《静俭堂治验》:获原辨藏患黄疸,更数医,累月不见效,发黄益甚,周身如橘子色,无光泽,带黯黑,眼黄如金色,小便短少,色如黄柏汁,呼吸促迫,起居不安。求治于余,以指按胸胁上,黄色不散,此为疸证之重者,乃用茵陈蒿汤合大黄硝石汤作大剂,日三四帖,三十余日,黄色始散,小便清利而痊愈。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黄疸病也是古已有之,在《说文解字》中就讲到:“疸,黄病也”,即指全身的皮肤、面目发黄,所以黄疸是以身目发黄为主证。这个“疸”字,古代本作&ldquo...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朗读
(0)

猜你喜欢

[原文] 竹茹二两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半夏半升
()
 [原文]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
柴胡桂枝汤方(乳腺小叶增生;乳癌+牡蛎;)[原文]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
早上起来手脚肿的晨僵现象,上焦湿疹,手脚头部等处皮肤下有小米粒样透明颗粒;肾脏寒湿,小便不利;看见水就发作的癫痫 五苓散方(呕吐不止;小儿吐奶;口渴而小便不利;)[原文]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苓芍术甘汤;湿气重的人感冒可用此方,苓芍术甘汤) [原文]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肚子胀吃不下饭可用此方) 枳实四枚(炙) 厚朴二两 (炙去皮)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