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泽泻汤。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原文]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证指要]
以上冲,呕吐而渴,心下悸,小便不利为主证,兼见腹胀满或痛等证。
【凭证用方】胃扩张,胃筋弛缓,慢性胃加答儿,停饮,发渴,心下痛有本方等证均可运用(见《皇汉医学要诀》)。
【诸家经验]
《医心方》名茯苓汤,本方包含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泽泻汤等,故降冲利水之力亦较大。呕吐之后,腹满缓解,经时渐次,又至坚满者,可用此方。随证,加石膏,或黄连治之。
方外治法:《外台》治胃反,炙两乳下一寸又脐上一寸,又灸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
《外台》引《集验》茯苓小泽泻汤,即于此方,去术、姜,人半夏,共五味也,治胃反,吐而渴者。《圣济》于本方,去生姜,加干姜,名茯苓饮,又去生姜,加黄连、大黄、小麦,亦名茯苓饮。《宣明》于本方,加半夏、红皮,用千生姜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生姜汤下二三十丸,日三服,治消痰逆,止咳嗽,散痞满壅塞,开坚结痛闷。《外台》消渴方中,引《千金》治消渴,阴脉绝,胃反吐食,用此方。所异者先煮小麦三升,取五升,去滓,内茯苓等,煮取二升半耳。
本篇是讲呕、吐、哕、下利这些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所谓“呕”,是有物有声的,既有声音,又会吐出东西来,称为“呕”。这个“呕”,是吐逆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本篇是讲呕、吐、哕、下利这些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所谓“呕”,是有物有声的,既有声音,又会吐出东西来,称为“呕”。这个“呕”,是吐逆之
麻黄加术汤。。仲景之湿病。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 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仲景之伤燥。[原文]竹叶一把 石膏半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仲景之伤燥。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肾脏津液不足,太干燥;又名地黄黄柏茯苓瓜蒌汤)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仲景之伤风。 [原文]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枳实四枚 芍药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青龙汤。汉。太阳病。大青龙汤方(表寒里热,禽流感、新冠肺炎高烧、夏天发作的哮喘等;会有高热,麻杏石甘汤无高热,可区别;一服发汗后,复发烧者,千万不可再服,会造成汗流不止,郝万山讲过的案例。急性肾炎可用此方)
桂枝加附子汤。汉。太阳病。桂枝加附子汤方(发汗太过淋沥不止时用来止汗) [原文]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