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生姜半夏汤

生姜半夏汤朗读
[原文] 生姜一斤 半夏半升 [用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去滓,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生姜半夏汤原文

[原文]

生姜一斤 半夏半升

[用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去滓,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凭证用方】脚气冲心型一切血证,及诸痰饮哕逆之证。
【方证指要]
以寒饮在胸,恶心作泛为主证。
简侯按:本方,与小半夏汤所异者,在生姜用汁,则降逆之力少,而散结之力多,乃正治饮气相搏,欲出不出之良法也(引尤在泾说)。又,与半夏干姜汤异同,彼温中气,故用干姜;此散停饮,故用生姜。彼因上逆,顿服之,则药力猛峻,足以止逆降气,而除呕吐;此则由心中无奈,寒饮内结,难以猝消,故分为四服(方后,原文,分四服),使胸中邪气徐徐而散也,待小冷服者(方后原文有小冷字)。恐寒冷固结于中,拒热药而纳,反致呕逆,今用热药冷服,下咽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内经之旨也(引李彪说)。
【诸家经验]​
《医鉴》云:生姜与半夏同用,可以止呕吐。
​《类聚方广义》凡诸痰饮卒迫,咽喉闭塞不得息,汤药难以下咽者,若非此方,不能开通。当先以此方解其急,后可随宜处方,若加熊胆,其效尤速,就上两说观之,足以阐发本方意矣。又能治哕逆。《外台》引《必效》疗脚气方,即本方,每日一剂,空腹一服尽,三剂必好。此梁公家出方,奇异神效。又引《文仲》疗脚气入心,闷绝欲死,分四服,极效。又引《深师》疗伤寒病,畹不止,半夏散(以半夏为散,生姜汤和服一钱匕)。《仁斋直指方》半夏丸,即本方为丸,治吐血、下血、崩中、带下而喘息痰呕,中满虚肿。

【典型医案]​
痰气陶某,脉左弦坚搏,痰多,食不易运,此郁虑已甚,肝侮脾胃,有年最宜开怀,不致延及噎膈。半夏姜汁茯苓杏仁郁金橘红又,脉如前,痰气未降。前方去杏仁加白芥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1976年7月)
评 议
寒饮结于胸中,阻碍气机,当以生姜半夏汤主治。本方与小半夏汤用药相同而同中有异,即本方生姜用汁而量亦多于半夏1倍。可见本方用生姜汁为君药,半夏为臣佐药,以通阳散结涤饮为其主要功能。原方服法“小冷,分四服”​。小冷服者,恐寒饮固结于中,格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逆。​《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谓“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亦从治之法也。分四服者,使药力持续,徐徐消散胸中寒饮,且可避免一次药量过大而引起呕吐,对于临床颇有参考意义。案中患者痰气互结,食不易化,叶氏投以生姜半夏汤加味散结祛痰降气,确是出于仲师门下的医学家。后世多认为叶氏用药轻淡,乃是极其片面的见识。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本篇是讲呕、吐、哕、下利这些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所谓“呕”,是有物有声的,既有声音,又会吐出东西来,称为“呕”​。这个“呕”,是吐逆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朗读
()

猜你喜欢

 [原文]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
[原文]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
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方(肝脏津液不足,太干燥;又名黄芩牡丹皮瓜蒌半夏枳实汤)]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宋本称肾著汤,治疗坐骨神经痛和尿频;治疗阴囊潮湿如牛鼻上汗;前列腺炎;女子带下淋漓不断,如坐水中;又名肾着汤、苓姜术甘汤)
()
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方(脾著汤;环跳穴处疼痛) [原文]枳实四枚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炙)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感冒3-4天,病毒进入肺,肺炎,发低烧多痰;喉咙痒的咳;又名麻杏甘石汤,麻杏石甘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