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暑益气汤。。暑温。清暑益气汤方(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复法) 黄耆一钱 黄柏一钱 麦冬二钱 青皮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升麻三分 当归七分 炙草一钱 神曲一钱 人参一钱 泽泻一钱 五味子八分 陈皮一钱 苍术一钱五分 葛根三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煎一杯,分温三服。虚者得宜,实者禁用;汗不出而但热者禁用。
清暑益气汤 原文
黄芪汗少减五分 苍术泔浸,去皮 升麻以上各一钱 人参去芦 泽泻 神曲炒黄 橘皮 白术以上各五分 麦门冬去心 当归身 炙甘草以上各三分 青皮去白,二分半 黄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枚上件同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柤,大温服,食远。剂之多少,临病斟酌。
【讲解】我们看清暑益气汤。“黄芪,汗少减五分”,汗少黄芪就要减量,说明黄芪主要是治气虚出汗多的。方中主要是补益的药,很少祛热的药,李东垣讲长夏得这个病主要还是脾胃虚弱导致的,所以要以调理脾胃为基础,然后才加上祛热的药。
【原文】此病皆由饮食劳倦,损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但药中犯泽泻、猪苓、茯苓、灯心、通草、木通,淡渗利小便之类,皆从时令之旺气,以泻脾胃之客邪,而补金水之不及也。此正方已是从权而立之,若于无时病湿热、脾旺之证,或小便已数,肾肝不受邪者勿用之,必大泻真阴,竭绝肾水,先损其两目也,复立变证加减法于后。
【讲解】“此病皆由饮食劳倦,损其脾胃”,这是清暑益气汤的病变基础,然后“乘天暑而病作也”,在这个基础上伤暑。“但药中犯泽泻、猪苓、茯苓、灯心、通草、木通,淡渗利小便之类,皆从时令之旺气,以泻脾胃之客邪”,时令之旺气就是暑和湿,所以按照湿气的轻重来选择这些药来泻外来的邪气。“而补金水之不及也”,补脾胃就是从源头补金水之不足。“此正方已是从权而立之”,清暑益气汤已经考虑时令湿气重。“若于无时病湿热、脾旺之证,或小便已数,肾肝不受邪者勿用之”,如果没有湿热、脾胃健壮,或小便已经多了,肝肾也没事,这时候就不能用泽泻、猪苓、茯苓、灯心草、通草、木通这些药了。“必大泻真阴,竭绝肾水”如果用了这些利水的药,津液就更伤了,肾的水液也就伤了,“先损其两目也”,夏天暑湿季节最容易出现结膜炎,如果用这些药就更容易出现。在长夏季节用清利湿热的药要看小便,如果小便数,说明阴液不伤,津液是充足的,暑伤气阴并不是那么严重,这时反而应该用点补肾的药。
【原文】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发。阳气伏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当归和血,少用黄柏以益真阴。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脾胃中右迁,少阳行春令,生万化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之和气也。
【讲解】“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黄帝内经》中说“脾裹血”,所以心火来犯脾的时候,是血受火邪。“而不能升发”,《脾胃论》里讲万物的升发都是在少阳之气的作用下从土开始升发,所以土有病了不能升发。“阳气伏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在《脾胃论》中看到“地”,只要它不是和天对应的,“地”就是脾,阳气伏于地中的意思是阳气郁闭在脾。“必用当归和血,少用黄柏以益真阴”,当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用当归来活血,以利阳气升发,用黄柏补肾水、益真阴。
“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只要有脾胃不足一定要用升麻,而且是少量用,“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升麻是开启脾胃之门的药。“使行阳道,自脾胃中右迁,少阳行春令,生万化之根蒂也”,“阳道”,太阳走的道就是阳道,当我们面南而立,太阳从左边升,从右边降,从左往右,这就叫行阳道。升麻可使脾胃行阳道,少阳行春天升发之令,万物就开始生长了,所以脾胃是根,少阳是条件,然后万物才化生。“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之和气也”,少加一点柴胡,使行阳道,柴胡、升麻加起来,能使诸经一起行阳道,使各个脏腑功能都生机勃勃,脏腑功能协调一致。
【原文】脾虚,缘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须用黄芪最多,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之阳药也。脾始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之甘温,以益皮毛之气,而闭腠理,不令自汗而损其元气也。上喘气短懒语,须用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用炙甘草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甘草最少,恐资满也。若脾胃之急痛,并脾胃大虚,腹中急缩,腹皮急缩者,却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
【讲解】“脾虚,缘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也”,脾虚,也可由心火旺盛导致,心火旺盛可以耗伤脾气。“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心火再影响到肺,肺气受火邪损伤。遇到这种情况,“必须用黄芪最多,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之阳药也”,黄芪的量在这个方子里一定要大,甘草要少一点,人参又次之,三个药都是甘温的阳药,在脾胃虚弱、心火乘脾、又见肺受热伤的时候使用。“脾始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之甘温,以益皮毛之气,而闭腠理,不令自汗而损其元气也”。脾开始虚弱的时候,往往先有肺气的不足,黄芪是补肺气的药,因为肺合皮毛,所以用黄芪之甘温益皮毛之气来止汗。
如果肺虚以后出现“上喘气短懒语”,不想说话,“须用人参以补之”,必须得用人参。“心火乘脾,须用炙甘草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炙甘草能泻火热是因为它能补益脾胃中气,补脾胃泻阴火,心火也旺不起来了。“甘草最少,恐资满也”,甘草用量要最少,因为怕它吃完了肚子胀。“若脾胃之急痛,并脾胃大虚”,就是胃肠痉挛又有脾胃的虚弱,“腹中急缩”,肚子里吃不进去东西了,“腹皮急缩者”,实际上就是瘦弱,腹中急痛,“宜多用之”,那么就适合多用甘草。“经云:急者缓之”,痉挛、拘挛、疼痛就多用点甘草。有一个治疗胃炎的西药叫甘珀酸钠,实际上是中药成分,主要成分就是甘草,甘草对胃是有好处的,所以脾胃病变的时候反而可以多用。其实甘草具有促进呼吸、消化系统黏膜分泌的作用,就是补内胚层器官的基本药。当甘草用量大,胃肠道分泌多就胀了。
【原文】若从权,必加升麻以引之,恐左迁之邪坚盛,卒不肯退,反致项上及肾尻肉消而反行阴道,故使引之以行阳道,使清气之出地,上迁而上行,以和阴阳之气也。若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如口干嗌干者,加干葛。
【讲解】“若从权,必加升麻以引之”,要想把它调得更好,那就加上引经药升麻。“恐左迁之邪坚盛”,“左迁”与右迁相悖,违背生机的是阴道,就是担心影响生机的阴邪严重。“卒不肯退,反致项上及肾尻肉消而反行阴道”,阴邪严重不减就会导致脖子和屁股的肉消瘦,是生机衰退的表现。“故使引之以行阳道”,因此加上升麻,让行阳道,再加上柴胡作用就更大。“使清气之出地,上迁而上行,以和阴阳之气也”,“清气”是脾胃的水谷精微之气,加用升麻可使脾能运化各种营养物质上输于肺,达到阴阳调和,使机体生机勃勃。
“若中满者,去甘草”,如果肚子撑得慌,就不用甘草。前面“腹皮急缩”,是舟状腹,比较瘦,那就得多用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咳嗽厉害就去掉人参,但是根据我们的经验,久咳是可以用人参的,陈士铎的止嗽神丹就用了人参。“如口干嗌干者,加干葛”,干葛就是葛根。
【原文】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伏于地中,阴火炽盛,日渐煎熬,血气亏少。且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是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使周身气血逆行而乱。《内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故当加辛温、甘温之剂生阳,阳生则阴长。
【讲解】“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伏于地中,阴火炽盛,日渐煎熬,血气亏少”,脾胃虚了,清气、元气不能满足其他脏腑的营养需求,导致内生阴火,伤害脏腑的生发之气,导致营血大亏,清气、元气藏在脾中出不来,阴不配阳,火就重了。“日渐煎熬,血气亏少”,火与元气不两立,日久导致血气不足。“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心和心包主血,血少心就无所养了,所以出现了心乱而烦,这个病叫“悗”,它的临床表现就是头昏心中迷惑且烦躁胸闷。
“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使周身气血逆行而乱”,脾胃里面的清气不升,上面浊气不能往下降,导致清浊相混,清浊乱于胸中。“《黄帝内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从下往上走的是清气,要引清气上行。“故当加辛温、甘温之剂生阳,阳生则阴长”,辛味药能往上走,温补脾胃的药使阳生,阳生才会阴长,阴火才能下去。
【原文】已有甘温三味之论。或曰:甘温何能生血,又非血药也?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又宜少加黄柏以救肾水。盖甘寒泻热火,火减则心气得平而安也。如烦乱犹不能止,少加黄连以去之,盖将补肾水,使肾水旺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中阳气矣。
【讲解】“已有甘温三味之论”,甘温三味就是黄芪、甘草、人参。“或曰:甘温何能生血,又非血药也?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血虚要用人参,这就是刚才提到的阳生阴长,所以血虚的病人一定要先补气。“更加当归和血”,补气加调血,“又宜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肾水足了,阴血就足了。“盖甘寒泻热火,火减则心气得平而安也”,用甘寒药去泻火,火泻了,心气就平了,人也安了。“如烦乱犹不能止”,如果烦乱还止不住,“少加黄连以去之”,加少量黄连去心火是很好的。“盖将补肾水,使肾水旺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中阳气矣”,前面的药能通过补肾水来降心火,心火降到肾中,肾阳就可以把脾阳给扶起来,脾胃虚弱的各种问题就给解决了。
李东垣在治疗心火的时候没有直接去用黄连,而是非常巧妙地从关系上来处理,用甘寒的药补肾水。这个启发我们治病不要只着眼在药物的功效上,着眼在药物功效上去治病是“千斤拨四两”,着眼在脏腑关系上,那就是“四两拨千斤”。
暑温,即温病之发生在夏季者。《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凡温病发生在夏至以后,到立秋前后,正当炎暑季节者,即属暑温。夏季由于气候炎...
暑温。暑温,即温病之发生在夏季者。《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凡温病发生在夏至以后,到立秋前后,正当炎暑季节者,即属暑温。夏季由于气候炎
竹茹半夏汤。汉。仲景之伤暑。[原文] 竹茹二两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半夏半升
石膏竹叶汤。汉。仲景之伤暑。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碎,绵裹)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栝蒌茯苓汤方。汉。仲景之伤暑。栝蒌茯苓汤方(在胃与心脏之间的部分有水饮)
猪肤汤。汉。少阴病。猪肤汤方 [原文] 猪肤一斤 [用法]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分温六服。(一说白粉即米粉,南阳林山则说白粉为白垩土) [相关条文] 【11.31】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麻黄汤。汉。太阳病。麻黄汤方(高烧无汗关节酸痛的感冒;又叫还魂汤) [原文]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仲景之湿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去下焦湿)[原文]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