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金匮》谓太阳中暍(1),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2),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1),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4),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则淋甚(5)。。暑温。
张石顽注谓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此因暑而伤风露之邪,手太阳标证也。手太阳小肠属火,上应心包,二经皆能制金烁肺,肺受火刑,所以发热恶寒似足太阳证。其脉或见弦细,或见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此热伤肺胃之气,阳明本证也(愚按:小便已,洒然毛耸,似乎非阳明证,乃足太阳膀胱证也。盖膀胱主水,火邪太甚而制金,则寒水来为金母复仇也。所谓五行之极,反兼胜己之化)。发汗则恶寒甚者,气虚重夺(当作伤)其津(当作阳)也。温针则发热甚者,重伤经中之液,转助时火,肆虐于外也。数下之则淋甚者,劫其在里之阴,热势乘机内陷也。此段经文,本无方治,东垣特立清暑益气汤,足补仲景之未逮。愚按:此言太过。仲景当日,必有不可立方之故,或曾立方而后世脱简,皆未可知,岂东垣能立而仲景反不能立乎?但细按此证,恰可与清暑益气汤,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词,尚望遇是证者,临时斟酌尽善,至沈目南《金匮要略注》谓当用辛凉甘寒,实于此证不合,盖身重疼痛,证兼寒湿也。即目南自注谓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内暑而兼阴湿之变也。岂有阴湿而用甘寒柔以济柔之理?既曰阴湿,岂辛凉所能胜任!不待辩而自明。
清暑益气汤方(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复法)
黄耆一钱 黄柏一钱 麦冬二钱 青皮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升麻三分 当归七分 炙草一钱 神曲一钱 人参一钱 泽泻一钱 五味子八分 陈皮一钱 苍术一钱五分 葛根三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煎一杯,分温三服。虚者得宜,实者禁用;汗不出而但热者禁用。
方药中 许家松 编著 《温病条辨讲解-光明中医教材》:
〔讲解〕
本条引《金匮》太阳中暍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禁忌,补充了治疗方法。
(1)《金匮》谓太阳中暍 《金匮要略》中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一篇,其中有三条专论太阳中暍(暑)。一条是论述暑证的临床特点,即本条引文。另两条则讲暑证的治法,即里热炽盛,气阴两虚者用白虎加人参汤;湿盛者,用一物瓜蒂散。《金匮要略》在论述中暍证治方面虽然比较简略,但是已提纲挈领,授人以法,而且也有证有治有方。本条原注引张石顽注谓:“此段经文,本无方治,”吴氏自注中亦承认“仲景当日,必有不可立方之故,或曾立方而后世脱简”,将本条经文与其它两条太阳中暍经文割裂对待,值得商榷。
(2)发热恶寒,……其脉弦细芤迟 此句是说明暑病的脉象特点。“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酷似太阳伤寒,但太阳伤寒,脉应浮紧,而此则弦细芤迟,与太阳伤寒不同。脉见弦细芤迟,说明气虚、阳虚,这是暑病脉象的特点。
(3)小便已,……手足逆冷 “小便已”即小便以后。“洒然毛耸”即恶寒战栗。“手足逆冷”即四肢发凉。阳气不能达于四肢。这些现象是属阳虚,这也是暑病的临床特点之一。
(4)小有劳,……口开前板齿燥 “小有劳”即稍事劳动或活动稍多。“身即热”即出现发热。“口开前板齿燥”即津伤口干,口腔中上腭干燥少津。这些现象是属阴虚,这也是暑病证状特点。综上所述暑病有阳虚、气虚、阴虚、津少等证因。
总之,暑为热邪,为热证,因而临床上可以出现发热,暑热可以伤气、伤阳,所以暑病常出现气虚、阳虚,故见恶寒战栗,四肢逆冷,脉弦细芤迟;热可伤阴烁津,所以暑证也常出现阴虚,津液不足,临床上可见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同时“暑必挟湿”,可见“身重”等湿象。“里热”、“气虚”、“阴虚”、“挟湿”这是暑病的临床特证。《金匮要略》论太阳中暍虽然条文不多,但从所提出的白虎加人参汤及一物瓜蒂散,以方测证可概括上述四大特证而示人以法。
(5)若发其汗,……则淋甚 此句是言若医者不明暑证病机,不采用清热,养阴,益气,利湿等法治疗,而是对症用药,则不但暑证不除,反而要出现新的病变。如见其发热恶寒而以为表寒证,予以辛温发汗,伤气伤阳则恶寒加重。如见其四肢逆冷,脉弦细芤迟而以为阳虚里寒予以温针,则温针助热,里热更加炽盛。如见小便短赤而以为湿热内蕴,予以利湿清热,则清利伤阴,小便疼痛淋涩。这些都是在暑证临床中可能出现的误治情况,所以《金匮》明确指出,示人以早。
(6)东垣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方,见李东垣《脾胃论》。原注云:“《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芪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燥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于庚金为佐,名曰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综合分析原方,基本上是前述清热、益气、养阴、燥湿大法在临床上的综合应用。方中参芪益气、麦味养阴,黄柏清热,苍术燥湿、泽泻利湿。暑病有气阴两虚及湿热见证,可使用本方。
吴注云“但细按此证,恰可与清暑益气汤,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词,尚望遇是证者,临时斟酌尽善”。本条由于证状变化复杂,用本方尚须妥善加减。
【胡希恕按】原文乃仲景为中暍证所下的提纲,并暗示其病原与治法。中暍即中暑,亦即本书所谓暑温、西医所谓日射病与热射病。人既中于暑,在机体的良能作用下,扩张其体表血管为汗出的机转,以增加其热的放散,故始则亦同伤寒,而作发热恶寒身疼痛等表证。惟此病不由病菌感染,乃由于物理性的热毒,热势充盛表里,虽作伤寒类似的表证,(然而)不但里证表现烦渴,而外证亦必身重。此身重为表里俱为热困之候,与水气为证之身重不同。《伤寒论》白虎汤主治的三阳合病身重,与此正是同证。血液由于大量汗出而减少,最后引起血液循环的衰竭,故脉应之为弦细芤迟。“小便已”以下(编者按: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均就体液虚竭上(的病因,所)指出的重笃证候。正所以示热为病原,体液枯竭乃是死因。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则淋甚,亦正所以示此病不得再行动热、再行伤津为治,与温病戒以汗、下、温针同一取义,教人于解热救津处着眼施治。
不过,于此还须更进一步地体认:热毒充盛内外,伤人体液最速,若津耗血少而至引起血液循环的衰竭程度,更必影响代谢机能的沉衰而为阴虚(编者按:胡老所言“阴虚”,特指“阴性虚证”之意,包含现行教材所言“阳气虚、阴津血虚”)的死证。盖体液不亏而亡阳者,犹可放手以温性亢奋药如姜附辈以复阳;若体液虚竭而亡阳者,乃油尽烛息之候,姜附亦难以为力,故死。此仲景所以有急下证以垂示医家,教人于猛急热证必须急去其热毒以存津。若津大伤、虚衰已甚时,则必挽救无及。本条所示证候,亦属其例。此所以不出方,其实亦无方可用。若治亦只有白虎重加人参一试,东垣清暑益气汤又何足以当之。
又于猛恶温热证,则必须急下其热,我每用炙甘草汤去桂姜参枣,加大量石膏、大黄,为益津下热之治,极验,学者可试之。清暑益气汤的研究:暑伤元气,在表不宜汗;湿伤中气,在里不宜泄。细考方药,亦不外仿仲师小柴胡汤,讲求清解为主。畏柴胡之升提,因代以升麻、葛根。畏半夏之燥,因代以二皮,又佐以二术、泽泻以利湿,以黄柏易黄芩,亦取燥湿稍胜之意,合参、姜、枣、草,大似小柴胡汤义。又以伤则宜补,乃另取归、芪、麦冬、五味为益气血而滋燥;加神曲助消磨以益脾胃。暑为湿阻,而热不退,邪因虚留,而病不解。此方为消息之用,亦有可取。
暑温。暑温,即温病之发生在夏季者。《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凡温病发生在夏至以后,到立秋前后,正当炎暑季节者,即属暑温。夏季由于气候炎
仲景之湿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