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艾叶

艾叶朗读
艾叶(《名医别录》)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称蕲艾。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药材性状:气清香,味苦。以叶厚、色青、背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质柔软者为佳。其炮制品名有醋艾炭。

艾叶详情

艾叶之名首见于《名医别录》​。因药用其叶“此草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而名艾”(《本草纲目》)。又名艾蒿(《尔雅》),医草(《名医别录》)、蕲艾(《蕲艾传》),黄草(《本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本品入药始载于《名医别录》​,云:“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插图]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本草经集注》云:“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甚良”​。可见,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本品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唐·《新修本草》认为其止血,主要“主下血、衄血、脓血痢”​。​《药性论》记载本品“能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日华子本草》提出本品可“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李时珍概括本品的功效为“温中、逐冷、除湿”;《本草再新》载本品“调经开郁,理气行血”​。至此,本品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安胎调经、除湿、活络等功效已渐趋完善。后世医家对本品的认识更深入,应用亦更为广泛。
【性能】
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效】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除湿止痒,温通经络。
【用法用量】
3~15g;或入丸、散剂;或鲜品捣汁服。止血可炒炭用,以加强止血作用。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或捣绒作炷或艾条熏灸。
【使用注意】
凡阴虚血热者慎用。据报道,艾叶中的挥发油可引起皮肤黏膜灼热潮红。口服对胃肠道可产生刺激性,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可引起肝细胞的代谢障碍,发生中毒性黄疸型肝炎;可使中枢神经过度兴奋,导致惊厥。一般一次服用艾叶20~30g即可引起中毒。

关于本品不同炮制品性能功用的讨论
本品根据不同的炮制方法,药材分为生艾叶、艾绒、鲜艾叶、炒艾叶、艾叶炭等多种。其中艾叶性温芳香,暖血温经,行气止痛,用于妇人气血寒滞之证效佳;艾绒多用烧灸,温煦气血,疏经活络,药效似艾叶而更优;鲜艾叶平温少燥,宁血和经,配凉血止血药同用可用于血热出血、便血衄血等症;炒艾叶性偏温热,强于散寒,适宜于宫寒不孕、腹冷痛经;艾叶炭擅入血分,温经止血,宜于崩漏下血、月经过多等出血证。
 

倪海厦讲艾叶


【应用】
一、虚寒性出血证
本品入肝、脾经,肝藏血、脾统血,则其辛行气血,温通散寒,能暖气血而温经脉,具有温经止血之功,故可用治虚寒性出血病证,尤善用于崩漏之证;若生用配入大队凉血止血药中,也可用于血热出血。
1.崩漏下血
《本草正》曰:“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故若妇女肝肾不足,冲任虚寒所致的崩漏下血,每多常用,为妇科止血要药。可以单用,如《千金方》以本品一味,水煎服治疗内崩;《金匮要略》胶艾汤则以艾叶配伍芍药、阿胶、当归等,治妇人冲任虚损所致的崩中漏下,月经过多;《养生必用方》以熟艾、阿胶、干姜同用,水煎服,治疗妇人崩中,连日不止。临床报道,以艾叶炭30g,蒲黄、蒲公英各15g,水煎服,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有效(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以胶艾四物汤为基础,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效果良好[中华妇产科杂志,1959,(5):413]。
2.吐衄咯血
除用于妇人崩漏外,本品尚可用治吐血、衄血。用于虚寒性出血为主,可单用本品,如《千金要方》以本品水煎服,治忽吐血一、二口;《太平圣惠方》以艾灰吹之,或以艾叶煎服,治疗鼻血不止。亦可用于血热出血,多配伍大量凉血止血药同用,既可加强止血,又可防大队寒凉止血药而致凉遏留瘀之弊。如《校注妇人良方》之四生丸,即以生艾叶与生荷叶、生侧柏叶、生地黄同用,而治血热妄行的吐、衄、咯血等多种出血证。
3.冷痢脓血
艾叶温可去寒、苦可燥湿,更入脾、肾经,故能温阳行血、止痢止血,尤对虚寒冷痢,下痢脓血黏冻,日久不愈者尤为适宜。​《药性论》曰艾叶“止赤白痢…长服止冷痢”;《世医得效方》艾姜汤以艾叶、干姜研末,醋煮糊丸,米饮调服,用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临床报道,重用生艾叶30g,加桃仁、川朴、白芍、槟榔等同用,治疗痢疾便脓血,日久不愈有效[新中医,1991,(2):55-56]。
二、寒性腹痛
艾叶苦燥辛散,生温熟热,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常用治腹中虚寒性疼痛诸证。1.脾胃冷痛艾叶既入脾经,又能“温胃”(《珍珠囊》),可“温中、逐冷、除湿”(《本草纲目》),故善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如《卫生简要方》取单味艾末煎服,治疗脾胃冷痛;亦有《圣济总录》香艾丸以艾叶、陈皮为末,酒煮烂饭和丸,空腹服,可治疗气痢腹痛,睡卧不安等。2.宫寒腹痛艾叶辛温,入肝、脾、肾三阴经,能散寒湿、行气血、止冷痛,为治妇科下焦虚寒要药,常用治妇人少腹冷痛、宫寒不孕、经行腹痛等症。如《仁斋直指方》艾附暖宫丸,即用本品配伍吴茱萸、肉桂等,​“治心腹、少腹诸痛,调女人诸病,颇有深功”(《本草纲目》);《杨诚经验方》以陈蕲艾捣铺脐上,熨斗熨之,治疗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
三、月经不调及胎动不安
本品能温经散寒,调经止痛,止血安胎,用于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宫冷不孕及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等证。
1.月经不调
本品乃“调经之妙品,故妇人方多须之”(《本草经疏》),如《金匮要略》胶艾汤可治月经过多。临床报道,用艾叶配红花,于经前或经期服用,治疗痛经效果好[浙江中医杂志,1984,(3):126];另有以艾叶、铜云、金盆草、蛤蟆草同用制成外用中药痛闭安,摩擦产热后外敷痛患处,对寒湿型、气滞血瘀型痛经有效[云南医药,1986,(3):149]。
2.胎动不安
本品为产科止痛安胎之要药,可以单用,如《肘后备急方》以艾叶酒煎服,治疗妊娠卒胎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临床亦多配伍阿胶、续断、桑寄生等同用,如《金匮要略》胶艾汤为治胎动不安常用之剂。临床报道,用陈艾叶30g,煎汤去渣,再煮2个荷包蛋,熟后吃蛋喝汤,治疗习惯性流产31例,取得较好效果[新中医,1978,(5):32];亦有用相仿的方法治疗先兆流产50例,有效率达98.0%[中成药研究,1994,(2):29]。四、带下病本品苦可燥湿、温可祛寒,故可用于虚寒型或寒湿型的带下证。​《日华子本草》载其“治带下”;《本草经疏》更认为本品乃“治白带之要药”​,多与他药同用。如《本草汇言》以本品与白术、苍术、当归、砂仁同用,治疗白带淋沥。临床报道,以艾叶、吴茱萸、白芷、黑芥穗、川楝子等煎汤,治疗以带下、少腹痛为主证的慢性盆腔炎有效[黑龙江中医药,1987,(6): 18];用苦艾洗液(苦参、艾叶、黄柏、蛇床子、积壳、莲房)冲洗阴道及外阴,治疗滴虫性及真菌性阴道炎,获得满意的效果[新疆中医药,2003,(6):18]。
五、作艾灸温通经络
艾叶通行十二经,可“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本草再新》),故将本品制成艾条等,用为穴位烧灸,能使热气内注、温运气血、透达经络,为针灸科必用之品。​《本草正义》云“古人灸法,本无一症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故《名医别录》论艾叶功效时,首冠“主灸百病”​,多用治虚寒病证及气血凝滞诸症。临床报道,艾柱灸,用盐填神阙、关元穴治急性腹泻,用附子粉填则治慢性腹泻[陕西中医,1991,(1):6];艾灸气海穴、关元穴,并配合消萎灵液外涂,治疗阳痿[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10): 27];艾灸百会、天窗穴治疗偏瘫[云南中医杂志,1991,(2):31];艾灸下关、颊车穴治疗周围神经性面瘫[陕西中医函授,1989,(5):27];艾熏局部治疗压疮,有抑制和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的作用[上海针灸杂志,1991,(2):22];将陈艾叶(2年以上)250g、苍术50g制成艾条,灸中脘、天突、内关、巨阙、神门、足三里,每日1次,治疗妊娠呕吐[中国针灸,2000,(4):225]。此外,艾叶不仅可制成艾条、艾柱灸用,而且用于局部热敷亦可温经通络,治疗多种虚寒疼痛、气滞血瘀病证。如用生艾叶用陈米醋拌匀,加热装入纱布中热敷患处,可治疗肩痹[陕西中医,1994,(2):78]。
六、湿疹、疥癣
本品苦燥杀虫、辛温除湿,局部煎洗外用,有除湿止痒之功。可治皮肤湿疹瘙痒、阴疮疥癣等症,如《名医别录》曰:“可作煎,止下部疮”;《药性本草》谓“若酒作煎,治癣甚良”;《御院药方》即取艾、醋二味成方贴敷,善治头风面疮,痒出黄水。临床报道,以艾叶炭、枯矾、黄柏各等份为末,香油调敷患处,治疗湿疹有效(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又有以艾叶、千里光各30g,加水浓煎,浴洗患处,治疗外阴、肛门奇痒或阴囊瘙痒症(绣球风),疗效显著[浙江中医杂志,1984,(3):141]。采用中草药艾叶、磨盘草煎液浸浴方法治疗婴儿湿疹,根据情况边浸浴边加入热的药液,尽量保持药液的温度在40℃左右。每次浸浴10分钟左右,每天1次,3天为1个疗程。取得满意的疗效,也未见不良反应[广西中医药,2011,(5):279]。此外,本品据《本草纲目》记载,还可用治盗汗,以熟艾与茯神、乌梅水煎服;《仁斋直指方》载其有敛疮之功,以艾叶煎汤洗后,白胶熏之,可治痈疽不合、疮口冷滞。
 

艾叶相关的方剂

  • 柏叶汤
  • 胶艾汤

    猜你喜欢

    170、百合【本经原文】味甘,平,无毒。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生山谷。
    ()
    41【本经原文】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岐伯曰无毒。色白者善。
    ()
    71五味子【本经原文】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酸,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
    ()
    第20是猪胆、猪肤,猪胆汁味苦性寒没有毒,主要主清心明目,凉肝胆,那老师那猪胆汁真拿起来喝啊
    ()
    210枳实 本经原文z】味苦,寒,无毒。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生川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