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半夏 麻黄等分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汉。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心下悸,也多种多样,这也是举一个(例子)。心下悸,有水饮所致者。我们讲水气篇里头、痰饮篇里头也有,心下有水气,“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水饮轻的话,这个人短气,水饮厉害了,一定要心悸的。那么“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心下悸,就说明水饮多,厉害。如果心下悸是由于水饮而来,心下悸不一定是水饮,炙甘草汤就是血虚心气不足,也心悸啊,我们用复脉汤,就是炙甘草汤。(本条半夏麻黄丸证)这个呢,专指水饮所作。半夏、麻黄这两个药都祛水。麻黄在这儿不是为发汗,用的是丸药——半夏麻黄丸。半夏下水,但是它不泻,下气祛水。麻黄呢,散寒祛水,要做成丸药服,它不会发汗的。
可是(半夏麻黄丸)这个方子,在临床上应用的机会不多。这个(方子的使用指征)一方面(是)心下悸,另一方面是人有些浮肿,那这个方子大概可以好使。麻黄祛水气,不但能祛里边的水,也能祛外面的水。如果心下悸而有些浮肿,用半夏、麻黄做丸剂用,也可以的。我们一般用苓桂术甘汤、苓姜术甘汤、苓桂枣甘汤,都治心下悸,所以治心下悸的药很多了。这也是随便举个例子。这个地方也说明这个书过于简略了,恐怕不是全有(全面)的。你看上面治那个“惊”也只是一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心下悸”呢?也就是这一节,是有水气、有痰饮的一种心下悸,再就没有(其他更全面的证型)了。可见这个书(《金匮要略》),原来未必就这么简单,这个书是有些损失的。我们要匮要略》),原来未必就这么简单,这个书是有些损失的。我们要是根据前后各篇,把“心下悸”集中起来研究一下也好。“惊狂”这个病,是不多,但是也不限于火攻。像我们讲的百合证也是精神不正常,但它不是惊狂。惊狂,我们在《伤寒论》里讲过,像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瘀血证也能致惊狂,其人如狂、其人发狂嘛,瘀血证也有致惊狂的。所以他这个书啊,都没说全。原先我有个心思啊,我打算把《金匮要略》各章里头不够全面的地方补充一些,写个东西。现在这个事儿我办不了了,岁数不行了,应该做的事儿还有的是,我这精力也是不行,你们都可以做一做。比方这一章吧,惊狂不限于火邪了,也把它提出来,这很有用!就说咱们不想给人家看,自己学习(也挺好的)呀。(你们)自己应该翻翻书,找一找、写一写,也挺好的。那么心下悸,更多(可以补充的)了,也可以把这个补充一下。我(精力)不行了,我原先打算过了,唉呀,这阵儿晚了,事情太多了,我这精力不行了。这是两段,惊、悸的治疗,具体的治疗举了这么两个例子,当然是不够概括了。
倪海厦:
这个半夏麻黄丸只做丸剂来用,此处『心下悸』是最浅的一种心 下悸。用半夏和麻黄这两味药做成丸剂来用,丸剂的目的是取它的药 缓力重。同样是心下悸,像桂枝甘草汤、苓桂术甘汤都有动悸的现象, 这里的心下悸,完全是因为水饮造成的动悸。别的也是水饮,这个也 是水饮,我们怎么样来区分它呢?半夏麻黄丸的水饮完全是在胃中 间,胃里刚开始有水饮的时候,本来是没有动悸的,喝水下去后如果 水排不掉,才会开始动悸,这就是比较浅的动悸,表示此人胃中有水 饮。为什么要用半夏?因为半夏可以把水往下利,所以半夏能降逆止 呕。中医的降逆法很简单,胃的蠕动不正常,中医叫做「胃反」,就 是胃会把里面食物往上推到食道,再推到嘴巴里出来,而半夏就能够 让胃蠕动正常,让食物往下走,所谓降逆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它能够 止呕。麻黄这个药本身能开肺,当半夏把多余的水先利掉,再来是希 望肠胃的津液能够入肺,所以需要将肺张开来,这是最简单的一个丸 剂,就两味药而已,等量用。『炼蜜和丸』,做成丸剂。临床上我们也 可以用在肺家的实症,比方说当寒束在肺上面是肺实,就是肺被寒束 到了,所以病人没有汗,这个时候痰会很多。半夏能够祛痰,麻黄能 把肺打开,这种现象一样是用半夏麻黄这两味药而已。
连建伟:
水饮可以导致心悸。由于水饮在心下,水气上凌于心,心阳被遏,所以产生了心下悸动。用半夏麻黄丸,半夏是阳明经的降药,心下就是指阳明胃,半夏能够蠲饮降逆;麻黄能发散水寒之气,在此用量很小,因为此病不是表证,不需要用它的解表作用,麻黄大量能够解表,而小量则能发散水寒之气。把这两味药研末,再加入蜂蜜,做成小豆大的丸药,每一次只吃三丸,一天吃三次。藉小量的丸剂宣发阳气,使水饮得以消除,如此心下悸就能缓解。本条说明了心悸不一定完全是由气血亏虚所引起,水寒之邪也可造成心悸。
惊就是惊慌的惊;悸,心悸;吐血衄血下血,这就三种了;胸满瘀血,四种病。这章讲得不够细致,它主要是在讲吐衄下血病,惊、悸、瘀血讲的都不完全。
惊、悸、吐、衄、下血、瘀血都是病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