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汉。太阳病。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方(火灾、烧伤、烫伤内服;治疗过度惊吓或焦躁不安+常山;宋本有蜀漆三两)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方(火灾、烧伤、烫伤内服;治疗过度惊吓或焦躁不安+常山;宋本有蜀漆三两)
[原文]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宋本有蜀漆三两,桂本无蜀漆。
【倪海厦】外敷烧伤膏配方:牡蛎、大黄、硫黄、白术、黄芩、菖蒲烧灰,加香油调糊外敷,可消水泡,防感染。
[相关条文]
【7.84】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方义]`
此补心阳,散寒邪,镇惊祛痰之方。
[主治]
伤寒误以火迫出汗后,阳气飞越,惊狂不安。但必须具有身热、恶风寒的表寒证和不喜冷性饮食、口不渴等阳虚现象。
[药品]
桂枝一钱至钱半 炙草一钱至钱半 生姜一钱至钱半蜀漆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牡蛎二至五钱 龙骨二至五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炙草以补心阳;芍药性寒,不利于心阳之虚,故去之;姜、枣调和营卫,以解未净之外邪;蜀漆祛痰;龙、牡镇静,以疗心神不安的惊狂。
[禁忌证]j
喜冷畏热,有里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此治心阳被伤,外邪已净,温性镇静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伤塞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安者,本方主之。(112)翰卿按:“亡阳”,是指神魂飘荡、惊狂不安等阳气飞越之证,与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之亡阳完全不同。在汗多亡阳之后,仍用桂枝汤治疗,必须有一定的根据。我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应详审其脉,如脉仍浮者,可用桂枝汤,脉虚者,需加补益之品。龙骨、牡蛎是治疗神识不安静之主要药品。桂枝证没有去尽的时候,无论什么情况,都可使用桂枝汤加减治疗。
2.火邪者,本方主之。(《金匮要略·第十六篇》)翰卿按:“火邪者”,是烧针、或熨、熏引起的过汗亡阳病变。汗为心之液,过汗则神明无所依附而外越。所言火邪,即有其所引起的惊狂、卧起不安等烦躁现象。又:惊悸同心跳,但有区别。凡暂时受外界刺激而心跳,谓之惊;脏器虚弱,长期心跳,微有响声即心跳不宁,谓之悸。惊用镇法,悸用补法,故有动则为惊,弱则为悸之说。翰卿又按:亡心阳是汗多后惊狂,卧起不安;亡肾阳是汗出肢冷,筋惕肉润。故一用桂枝救逆汤,一用真武、四逆汤。
3.不寐之人,彻夜不得一暝目,至五六夜必发狂,服此方。(《方与貌》)
4.本条的亡阳,与服麻黄汤,大青龙汤过汗之亡阳不同,前者是从外至内,表邪虽从汗而解,但火热之邪已经内迫,扰乱神明,心阳不能安位,所以有惊狂不安的现象,其重点在于心阳。后者是从内至外,汗出后表解,阳亦随亡,所以出现振寒脉微等现象,其重点在于卫阳,两证机转不同,故治疗亦各异。(《伤寒论译释》)
麻黄加术汤。。仲景之湿病。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 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仲景之伤燥。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方(肝脏津液不足,太干燥;又名黄芩牡丹皮瓜蒌半夏枳实汤)]
葛根黄连黄芩汤。汉。太阳病。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肠病毒;阿米巴痢疾;小儿手足口病可用此方;屁臭大便粘马桶;表邪下陷)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汉。太阳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倪海厦用此方治疗百日咳;感冒同时伴有咳嗽和气喘)
干姜附子汤。汉。太阴病。干姜附子汤方(病人白天非常烦躁夜晚正常;溺水受寒之人可用之;宋本为干姜生附子)【方解】胡希恕注:此即四逆汤去甘草,但须服用量较重,故治四逆汤证不急迫而阴寒较甚者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汉。太阳病。【方解】胡希恕注:此于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补中健胃,故治桂枝汤证胃气虚而津液不足者。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宋本叫新加汤,是加芍药为四两,两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