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黄连泻心汤。汉。阳明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可治疗脂溢性脱发;油性头发去油;宋本无黄芩;又名三黄泻心汤)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可治疗脂溢性脱发;油性头发去油;宋本无黄芩;又名三黄泻心汤)
[原文]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用法]
上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注】宋本名“大黄黄连泻心汤”,无黄芩。
方解:
本方功效为清热泄痞,泻火解毒。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发热烦躁,甚则发 狂,便秘渡赤,或吐血朝血,或目赤而痛,或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方中大黄为君药,开水渍,不煎煮,大黄走气分泻火,并非专用于攻下;臣以黄连, 助大黄清热解毒燥湿。方名“泻心汤”者,因心属火故也。《金匮要略•惊悸吐岫下血胸满瘀血病》篇所用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帆血”, 和《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相比较,多一味黄苓,这不是仲景疏忽,是泻心汤的发展: 肺开窍于鼻,肺热鼻岫,用黄苓清肺热止血。
治鼻岫当辨寒证与热证。寒证用泻心汤,鼻岫加剧,当用炮姜10〜15g暖肺止血,合 炙甘草10g,病家更易于接受。泻心汤为苦寒清热,笔者自拟的“镇岫汤”(生地30g、 桑皮30g、茅根30g、党参10g)采用久I®阴虚甘寒清热法。大黄黄连泻心汤被誉为“玉液金丹”,我深有体会,家中常备大黄若干。1959年夏, 因三伏天吃涮羊肉引起牙痛,恩师宋孝志先生说:“我以前牙痛,没有定处,上下左右, 内牙臼齿,像打游击一样,上下前后转移,难坏了牙科大夫,不知拔哪颗牙好,我失望告辞。岀门适逢一老人问我到医院看啥病?我如实相告,老者说:'我过去每逢牙痛,都是买点大黄泡水喝,服后定能止痛,你试试看’。我照办了,果然止住了痛。”当时正在 学《中药学》,下午到中药房认药,我向老师傅要了几片大黄用开水泡当茶饮,喝了 1 天,晚上牙就不痛了,牙龈红肿也全消了,第2天大便泻了 3次。大黄走而不守,开水泡 茶走气分,邪气泻光就好了。从此以后,碰见牙痛的亲戚朋友,都劝他们泡大黄。渍大 黄,味不苦,还带一点清香,大人小孩都能接受。查阅宋孝志先生1954年处方存档,治牙龈肿,齿动摇,龈又肿甚,舌质淡,苔薄白, 大便难之肾虚犯寒,阴虚于下,格阳于上,法当温散,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玄参,1剂, 水煎,分温2服。药后痛定肿消,以后未再犯。我曾治1例病患,久服鹿茸枸杞酒,鼻腼不止,塞住鼻孔从口腔流出,血鲜红,烦躁 不安,六脉弦数,舌苔干黄,大便三日未行。我予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15g,黄连5g, 煎服,每日服2次,开3副以观后效。服药第2天清晨腹泻3次,鼻、口腔不再灼热;三 剂服完,鼻岫止。继服牛黄清心丸20丸而愈。《伤寒杂病论》中用大黄者计30方。其中《伤寒论》14方,《金匮要略》16方。
大黄的功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攻下导滞;(2)决闭止痛;(3)活血止痛; (4)止血降逆;(5)退黄疗疸;(6)消饮逐水;(7)清热泻火;(8)表里双解。《伤寒杂病论》用黄连14方。其中《伤寒论》12方,《金匮要略》2方。其功效为:(1)清热泄热;(2)燥湿止痢;(3)泻火止血;(4)清胃止呕;(5)清 热燥湿。临床报道: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急腹症。有用大黄大剂量150~250g治疗急性出血性 胰腺炎。20世纪70年代我们北京医疗队驻酒泉清山大队,突然从火车上转来一位河南木 工,因食肥肉过多,突发出血性胰腺炎,杜冷丁止痛都不好用,我打算用大黄急救,院 长不在,家属还在河南,无人签字,失掉一次临床实践的机会,病人第二天就死啦。胰 腺岀血太严重,用了说不定能保全木工的生命。这案例印证了陆九芝“药之能起死回生 者,惟石膏、大黄、附子、人参,一剂可以回春,舍此外则不能。”“盖病之危笃者,莫 如大热、大实、大寒、大虚。如阳明证之大热,危证也,非石膏不能清其热;阳明腑证 之大实,危证也,非大黄不能泻其实;亡阴绝证之大寒,危证也,非附子不能祛其寒; 气微脉绝之大虚,危证也,非参不能补其虚。诚如是言,石膏、大黄、附子、人参非起 死回生之药乎!”学会用石膏、大黄、附子、人参能将病人起死回生,才是一个名副其实 的名医。
【方证指要]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去痞专,心烦有痞按之濡,阳虚便秘颜红候,活用气疾更多端,急惊衄血亦能治,因疾卒厥同一的。太阳病变方,其左寸关脉当洪实,右脉亦不虚。
【凭证用方]小儿急惊风,大人衄血,吐血,噤口痢,黄疸,目疾,卒厥等属于证之实者;若系虚证则用参连汤加味(见下)治虚性神经性疾患最宜。
【诸家经验]
高齐民先生经验:
《腹证奇览》心下痞,觉有一物,以手按之濡软,散之无物,两旁无支结之感,但觉心下痞者,为本方证。此虽似栀子豆豉汤证按之濡,但彼证不觉心下痞,且其濡者,殊为濡弱,如按棉絮,心中结痛或窒息者。
《要诀》按之表部软弱,底部有抵抗。又曰:余每用此方,加黄芩。求真氏云:治本方证而急迫者,加甘草八分三厘,为与大黄甘草汤合方法,用治大黄甘草证而心烦心下痞者。为初生儿之通剂,甚妙。其他则运用于小儿急惊风,大人衄血、目疾、卒厥、痿足等证。气疾,谓诸神经性疾患也。大概由上半身充血,而影响脑部亦充血,致成胸腹积癖诸患。
《汉法医典》夜惊、夜鸣、窒息、假死、卒倒,用参连汤,加熊胆三厘至五厘。《上池秘录》癫痫、积,用人参、206黄连、吴茱萸各等分,糊丸,名人连丸。《方舆》谓呕吐,全不食者,谓之噤口,用参连汤浓煎,终日细细呷之。如吐,则再服,但一呷下咽,便开。《漫游杂记》治血气上涌,兼用熊胆。简侯按:参连汤,求真谓此方与大黄黄连泻心汤相类似,其所异处,彼为实证,故可下,此为虚证,不可下也。朱丹溪云参连汤,人参、黄连等分,治虚证气疾(指神经疾患)吐血、嘴口等,称为卒病要药,日本名医多采用之,均可与本方参互用之。《肘后方》徐玉一方(即本方),治乳中起瘰疬痛者。《圣惠方》一方(即本方)治热蒸在内,不得宣散,其先心腹胀满气急,然后身面悉黄,名为内黄者。《张氏医通》噤口痢,有积秽太多,恶气熏蒸者,大黄黄连泻心汤加木香。徐洄溪云:新见一乳母吐呕五日,百药不能止,后服干姜、黄连二味,立止,即此方之意也。
[相关条文]
【8.33】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8.42】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后攻其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汉方应用】实证,伴有上火、面色潮红、精神不安、便秘症候,自觉胸部痞闷患者的下列诸症:高血压伴随症(上火、肩凝、耳鸣、头重、失眠、不安),吐血、鼻衄等上部出血,口渴,目眩,痔出血,便秘,更年期障碍,血脉证。
[方义]
此苦寒泻火清热,治热痞之方。
[主治]
心下痞满证,按之硬,或按之软而大便不利。但必须具有口苦,或喜冷性饮食,或自觉内部有发热现象。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 黄连一钱
按:有人根据附子泻心汤认为本方中应该有黄芩,此说似颇有理。但我认为应该根据证候需要来决定。
[煎服法]
用开水一茶杯浸一刻钟或半小时,去滓温服。
按:浸的时间长短,决定于病位的上下,或病势的轻重。病的部位在上,其势较轻者,浸的时间少些;反之,则浸的时间多些。这是因为清轻上浮,重浊下沉之故。
[用药大意]
二药都是取其苦寒泻火、消痞之作用。
[禁忌证]
兼有恶寒者不可服,因恶寒有兼有表证者,有兼阳虚者.而不可使用此苦寒之剂;喜热饮食者不可服,因此系寒证,更没有以寒治寒的道理。
[类似方剂参考]
小承气汤:此治实证腹胀满之方,与心下痞满有高下之殊。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本汤主之。(154)翰卿按:柯氏云:濡作硬,濡下当有大便硬,……按之濡为气痞,则不当下。本方是苦寒攻下,治胃有热,或胃发炎之方。本条所列证状,从表面看,似乎没有使用本方的必要。柯氏反复辨论正是为了防止误用,所举大便硬,不恶寒,反恶热等证,虽不必定如所云,但说明内有需攻下之热证是肯定的。这些地方正是需要细心体会的。
2.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本汤。(164)翰卿按:此系表寒里热证,用桂枝汤是否会犯桂枝下咽,阳盛即毙之戒?我认为此证治疗,不必先表后里,当同治为宜。即使情况特殊非分治不可时,也可以其他解表药代之,不必非用桂枝汤。误下后邪热内陷,因胃中无水饮,所以仅觉心下痞满不畅,按之软濡不硬,与结胸证、十枣汤证自是不同。
本证之痞属实,胃部有膨满之自觉证,虽胀满软弱,但腹壁深按并不濡。否则属虚证,当禁忌泻下。
3.黄芩治实热吐血、衄血。《金匮要略·惊悸吐衄篇》)
4.疗黄疸,身体面目皆黄。作散剂,亦可为丸服。(《外台秘要》)
5.治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瘠疖疮痍,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和剂局方》)
6.噤口痢,有积秽太多,恶气熏蒸者,本汤加木香。(《张氏医通》)
7.衄血诸药不效者,本方加黑芥穗治之。(《先哲医话》)
8.用于高血压,脑充血,脑溢血,咯血,吐血,衄血,充血性结膜炎,癫痫,急性胃炎,妇人更年期逆上证、面红耳赤之升火感等。(《古方临床之运用》)
9.心脏收缩强盛,血压亢进,上半身充血,故令吐衄。用芩连者,即治心气不定,可抑制心脏之过度张缩,且平上半身之充血。大黄亢进肠蠕动,引起下腹部充血,以诱导方法,协助芩连平上半身充血。(《伤寒论今释》)映淮按:以上各证,必须具有口苦、喜冷、便秘、脉实等实热证候,方才适当。
【典型医案]
《集思医案》:己丑七月,帆房陈某,吐血,口干舌燥,面色萎黄,胸中滞痛,六脉涩而有力,予断为瘀热,用釜下抽薪之法,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愈。
《逐园医案》:彭某,患下疮,溃烂不堪,跬步难移,值外科以丸药予之,保三日即愈,彼索谢金而去。迨次日药后,咳嗽吐血,口破流血,牙龈唇舌皆肿,臭涎如泉涌出,米饮不人,自分死矣。延余过诊,脉之洪数,授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大便亦结,令其煎服,三剂,平复如初。又,周某,患痔,服术家彭某丹药,口破流血,驯至头面牙龈上下唇皆肿,舌亦硬痛不能言,僵卧床褥,涎沫从口角奔流。米饮不入,已两日矣。(中略)入室,涎流满地,臭不可闻,问之不能答,即出就外室。乃命纸笔,为疏大黄黄连泻心汤,照古法以麻沸汤渍之,进二服而痊。简侯医案:病有热盛于内,耗其津液而不汗者,增其津液,清其内热,则汗自出。有热结于里,三焦壅闭,而汗不出者,攻其热结,则表里疏通,汗亦自出。余曾治一姚生,患伤寒,身热无汗,心下痞,按之痛,烦闷不食,大便二日未行,脉数,舌薄黄苔,为拟千金陷胸汤(大黄,黄连,甘草,瓜蒌)加连翘。其时医者与其娣,见有大黄一味,疑之曰:身热无汗,服大黄,恐致热邪内陷,请改之。为告之曰:患者先因大便不通,服轻粉剂,已使邪热内陷,从陷而反上浮,结于胸中,成小结胸证状,其热,非表邪之比,今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消其热痞,甘草解毒缓急,瓜蒌润燥开结,更以连翘散热解结,且能发汗,与柴胡同功,况黄连、大黄同用,必不致泄泻,可无虑,试服一观之,何如?相约次日往诊,患者诉服药后,身汗热退,并出软便少许,能吸稀粥矣,改服滋阴清胃之小方,二帖痊愈。
栀子豉汤。汉。阳明病。温病汗吐下之后余热未尽之佳方;感冒后的低热不愈;大病后虚烦失眠;栀子豉汤方(烦躁导致的失眠)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仲景之伤燥。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肾脏津液不足,太干燥;又名地黄黄柏茯苓瓜蒌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仲景之伤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苓芍术甘汤;湿气重的人感冒可用此方,苓芍术甘汤) [原文]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仲景之寒病。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方(肝著汤;两腋疼痛,不能转侧身,肝经络过之处)[原文]柴胡四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半夏二两
桂枝去芍药汤。汉。太阳病。 桂枝去芍药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去芍药)治腹挛急的芍药,故治桂枝汤证腹不挛急而虚弱者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汉。太阳病。【方解】胡希恕注:此于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补中健胃,故治桂枝汤证胃气虚而津液不足者。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宋本叫新加汤,是加芍药为四两,两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