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半夏干姜散

半夏干姜散朗读
[原文] 半夏 干姜各等分 [用法]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半夏干姜散原文

  [原文]

  半夏 干姜各等分

  [用法]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方证指要]

  以脾胃虚寒、呕逆吐涎为主证。
​     【凭证用方]
     比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镇呕逆吐涎等为强。

  [诸家经验]​

  《圣惠》于本方,加丁香,以生姜饮调下一钱,治冷痰饮,胸膈气满,吐逆不思食方。又于半夏干姜散内,加白矾一两,烧灰为末,以生姜汁煮,面糊和为丸,生姜枣汤下,治痰逆,暖胃口,恶饮食方。

  此方用浆水服之。浆水即白酒,说见《续药征》

呕吐
饮逆呕恶。半夏干姜 茯苓。(叶天士:《未刻本叶氏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63年6月)评议“干呕吐逆,吐涎沫”​,乃胃阳不足,寒饮内聚所致。半夏干姜散即小半夏汤以干姜易生姜,盖小半夏汤目的在于止呕散饮,故用生姜;本方证胃气虚寒,目的在于温中,故用干姜。且以浆水煮散,以加强调中止呕的功效。本案因饮而胃气上逆,出现呕恶证状,叶氏投以半夏干姜散化饮降逆,温中止呕,加茯苓以化痰饮。药不在多,在乎对证。

简侯按:古今医家,单用此方者甚少,故无经验与绪论之采择。然此方必为伸景氏或由仲景以前医家曾经使用有效,而笔之于书,留传于后人者。如按其证状而应用于临床上,与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参合治疗,则有相辅相依之势,不可废也。
某,女,四十二岁,干部。患高血压3年,血压波动在190~140/110~100毫米汞柱之间。遍服中西药无效,于1962 年夏从南方赴京求治于秦老。观以前所服之药方,不外平肝降逆之辈。再看患者形体肥胖,自述常头晕胀痛,眩晕甚时如坐舟中,颇欲吐,曾数次呕出大量清涎,食欲差,胸脘部憋胀,心悸多梦,二便尚可。舌质淡,苔薄白腻,脉象右寸关滑甚。观患者之形证乃中阳不足,寒饮上逆所致。半夏9克,干姜9克,茯苓9克。患者拿起处方颇为不快,出门说:我千里迢迢赴京求医,仅此几味药能行吗?不料两天后,患者兴致而来,言几年来所服之药,从未如此舒服,因此2 天吃完了3剂药。后以温中化饮法加减,月余病愈。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本篇是讲呕、吐、哕、下利这些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所谓“呕”,是有物有声的,既有声音,又会吐出东西来,称为“呕”​。这个“呕”,是吐逆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朗读
()

猜你喜欢

 [原文]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用法]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麻黄汤方(高烧无汗关节酸痛的感冒;又叫还魂汤) [原文]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 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厚皮的皮肤病,湿疣;阴天肌肉酸痛;脂溢性皮炎、手脚角质层过厚;又名麻杏薏甘汤)
()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
[原文]麻仁一升  白蜜六合 [用法]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麻仁,取一升五合,去滓,纳蜜,微沸,和合,令小冷,顿服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