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半夏干姜散

半夏干姜散朗读
[原文] 半夏 干姜各等分 [用法]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半夏干姜散原文

  [原文]

  半夏 干姜各等分

  [用法]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方证指要]

  以脾胃虚寒、呕逆吐涎为主证。
​     【凭证用方]
     比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镇呕逆吐涎等为强。

  [诸家经验]​

  《圣惠》于本方,加丁香,以生姜饮调下一钱,治冷痰饮,胸膈气满,吐逆不思食方。又于半夏干姜散内,加白矾一两,烧灰为末,以生姜汁煮,面糊和为丸,生姜枣汤下,治痰逆,暖胃口,恶饮食方。

  此方用浆水服之。浆水即白酒,说见《续药征》

呕吐
饮逆呕恶。半夏干姜 茯苓。(叶天士:《未刻本叶氏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63年6月)评议“干呕吐逆,吐涎沫”​,乃胃阳不足,寒饮内聚所致。半夏干姜散即小半夏汤以干姜易生姜,盖小半夏汤目的在于止呕散饮,故用生姜;本方证胃气虚寒,目的在于温中,故用干姜。且以浆水煮散,以加强调中止呕的功效。本案因饮而胃气上逆,出现呕恶证状,叶氏投以半夏干姜散化饮降逆,温中止呕,加茯苓以化痰饮。药不在多,在乎对证。

简侯按:古今医家,单用此方者甚少,故无经验与绪论之采择。然此方必为伸景氏或由仲景以前医家曾经使用有效,而笔之于书,留传于后人者。如按其证状而应用于临床上,与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参合治疗,则有相辅相依之势,不可废也。
某,女,四十二岁,干部。患高血压3年,血压波动在190~140/110~100毫米汞柱之间。遍服中西药无效,于1962 年夏从南方赴京求治于秦老。观以前所服之药方,不外平肝降逆之辈。再看患者形体肥胖,自述常头晕胀痛,眩晕甚时如坐舟中,颇欲吐,曾数次呕出大量清涎,食欲差,胸脘部憋胀,心悸多梦,二便尚可。舌质淡,苔薄白腻,脉象右寸关滑甚。观患者之形证乃中阳不足,寒饮上逆所致。半夏9克,干姜9克,茯苓9克。患者拿起处方颇为不快,出门说:我千里迢迢赴京求医,仅此几味药能行吗?不料两天后,患者兴致而来,言几年来所服之药,从未如此舒服,因此2 天吃完了3剂药。后以温中化饮法加减,月余病愈。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本篇是讲呕、吐、哕、下利这些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所谓“呕”,是有物有声的,既有声音,又会吐出东西来,称为“呕”​。这个“呕”,是吐逆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朗读
()

猜你喜欢

 [原文]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用法]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去下焦湿)[原文]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方(肝著汤;两腋疼痛,不能转侧身,肝经络过之处)[原文]柴胡四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半夏二两
()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方(肺著汤;胳膊肘内侧疼痛,肺经络过之处) [原文]枳实四枚 橘皮二两 桔梗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
 桂枝去芍药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去芍药)治腹挛急的芍药,故治桂枝汤证腹不挛急而虚弱者
()
桂枝二越婢一汤(津液不足里虚之人感冒用此方;烦燥,半夜不睡,胡思乱想也可用之) [相关条文] 【6.28】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