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橘皮汤

橘皮汤朗读
[原文]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用法]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橘皮汤原文

[原文]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用法]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方证指要]
以有虚寒,气逆,呕哕为主证。
【凭证用方】
呕吐,哕逆,而由于内寒气塞者。
【诸家经验】
求真氏曰:本方证,干呕哕,主证也;手足厥及脉微欲绝,客证也。故用本方治其主证,客证随之而治矣。如于此时眩惑于剧烈之客证,施治以他药,反足以促其死。​《要诀》橘皮汤,以干呕吃逆为主证。
《外台》称小橘皮汤。​《外台》引《近效》橘皮汤,于济本方加茯苓一味。​《十便良方》于本方加甘草,名橘皮甘草汤,治身热心闷,欲呕,头昏,畏光,中暑等证。​
《外台》引《深师》大橘皮汤,即于本方加甘草、人参二味。又有甘草汤,则甘草、橘皮两味也。

 

  【典型医案]​

  干呕

  曾有一男子,于暑月患霍乱,吐泻虽已止,而干呕未除。兼有哕逆,甚至手足微厥,脉细欲绝。更医数人,殆皆附子理中汤及四逆加人参汤,或吴茱萸汤,参附、参姜之类,虽尽其术,不能稍稍容忍。余最后至,诊之,亦所少见,即作橘皮汤,令煮之,斟取澄清,冷热得中,使细细啜之。余亦整日留连病家,再四诊视,甚至药之服法亦不使稍误时刻,减少药能。因是得以安静,遂得救治。(有持桂里医案,录自汤本求真:《皇汉医学》上海中华书局民国18年9月)

  水饮

  1972年秋,某日黄昏后,余自觉有气从胃部上冲,欲呕而不得,欲呃而不能,四肢微冷,病苦难以名状。窃思此乃水饮停于中脘,阻碍气机,欲升不得,欲降不能,阳气不达于四肢之故。遂搜寻橘皮、生姜二物(因时值深秋,已有鲜橘,食橘后留下橘皮,业已干燥;且秋令收获生姜,家有所藏),各取6克许,煎汤温服。药汤下咽须臾,诸证即愈,与数分钟前判若二人,真简便良方也。(连建伟医案)

  评议

  水饮停于中脘,气逆于胸膈之间而不达于四末,故干呕而哕,手足厥冷。方用橘皮以降逆气,生姜以散水饮,待气降饮消,诸证自愈。切不可一见肢冷便误认为阴盛阳虚而遽投温补之剂也。案一干呕哕逆,手足微厥,符合橘皮汤证,故照服原方而安。案二饮停中脘,气机阻塞,投以橘皮汤,竟获立竿见影之效。证明仲景方后注云:“下咽即愈”​,并非虚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本篇是讲呕、吐、哕、下利这些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所谓“呕”,是有物有声的,既有声音,又会吐出东西来,称为“呕”​。这个“呕”,是吐逆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朗读
()

猜你喜欢

[原文]大黄四两  厚朴六两  甘草三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大便利,勿再服。
()
可用于治疗皮肤发痒的皮肤病、荨麻疹,桂枝麻黄各半汤方(麻黄汤见后卷,冷风过敏、风疹、荨麻疹常用此方+蝉蜕连翘二花有特效;)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去上焦湿)[原文]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去下焦湿)[原文]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
白术附子汤方(风湿关节炎,只有湿,无表证;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
()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