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出自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相关的经方为《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呕吐,伤人胃液。​“先呕却渴”​,呕完了他渴,这是胃液已伤,胃中干,他就渴。那么胃中渴,可见水吐完了,那么呕也是要欲解。这是说饮家这种呕,是先胃有饮,他就呕。呕之后,饮去了,胃中干,他就渴。渴的时候,呕就要止,所以“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那么开始他渴,渴就想喝水了,水喝到相当程度,胃里头积水了,那么他就要呕,这是先渴而后呕者。道理就是胃消化水的力量差,水停在胃里头,所以就要呕,这是水停心下。我们一般治呕,常用降逆祛水的办法,也就是祛胃中停水,这也是一种呕的原因,呕的原因很多了,后头都有啊。所以他说“此属饮家”​,这一类的呕都由于胃停水,就是都属于饮家,饮家就是指的痰饮了,咱们前面讲过的。
“呕家本渴”​,凡是有水饮的这种呕,要是把水吐完了,胃中干,他就要渴,本来是应该渴的。​“今反不渴者”​,呕完了,他不渴,这就是“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支饮是从下往上,随吐随聚。咱们前面讲过支饮,那么支饮要是厉害了,水饮冲逆于肺,就要咳嗽、喘。支饮在痰饮之中是最重的,当然也是饮家,支饮也是饮,不过支饮的重症,它还不像一般的有水饮那样吐完了就渴,​(支饮重症)它开始也渴一点,渴完了他就不渴了。咱们讲的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你看前头咱们讲痰饮篇里头有,就是有支饮的关系。他先吃苓甘五味姜辛汤,这是个热药,吃了应该渴,那么今渴反止者,为支饮也(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跟本条这一段是一样的,所以这个书总要前后看一看。一般的水饮不至于这样子,唯独支饮(特殊)​,支饮这个饮是重的,也说明胃特别虚。
倪海厦: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一个病人呕吐完了,立刻就说口渴, 这就表示要好了。一般在喝酒时喝太多了,就会恶心呕吐,吐完后第 一个现象就是口渴,这类呕吐没有什么大碍,只是因为喝酒过量或是 吃到不干净的食物所引起的,吐完后休息一下也就好了。但是如果是 『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什么叫『先渴却呕』?因为 口渴而去喝水,喝下去后又呕吐出来,从这个症状我们就可以知道此 人『水停心下』就是胃中有水饮,当属『饮家』之人。此时像苓桂术 甘汤、小半夏汤等都可以把这胃里的水饮去掉,只是饮的种类不同而 已。苓桂术甘汤能治的饮是已经造成头昏眩的饮,小半夏汤主症是呕 心而无头晕眩。『呕家本渴』就是有呕吐的人吐完之后本来应该会口 渴,但是『今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就是说呕家 照理说水吐掉后,应该会口渴,结果病人不口渴,这是因为吐了半天, 水饮无法跟著出来,表示此吐家本身还有支饮。饮病如果纯粹只是在胃里面,当呕吐发生时就跟著出来了。但是有些饮已经停留在胃旁边 的网膜里,就是在三焦的油网里面,看起来好像也是在胃的位置,实 际上它不在胃的里面,这就是支饮。此时必须要先呕出来,然后等这 个饮再慢慢地流回到胃里面后再呕吐出来,但是有了候会流回来,有 时候不会流回来。因为如果水饮是在两个肋骨下边时,已经离开肠胃 的系统,进入所谓的三焦系统,除非有练气功之人,否则是不会再流 回胃里来的,这时候我们就要靠药物将此支饮清除掉。临床上经方家 在看病时,当遇到病家呕吐完了以后,我们会询问病人有无口渴,如 果吐完口渴就是好了,当呕吐完后居然不渴,我们就要多注意他了。
连建伟:
这里是三段话。这三段话在《痰饮篇》里也有相似的条文。但《痰饮篇》“先渴却呕”作“先渴后呕”​。本条“却”作“再”解。即先有呕吐,再有口渴的症状出现,这是病快要好了。因为呕吐之后,水饮去了。水饮去后,就会感到口渴,所以病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如果先有口渴,是由于水饮停于心下,津液不能正常输布,所以口渴。口渴之后,饮水更多,再导致呕吐,属水停心下。这就是饮家,就是水饮造成的呕吐。​“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通过呕吐,水饮可随吐而去,应该口渴。口渴说明水饮已尽去了。水饮为津液不布所造成的,水饮尽去,津液缺少,则为口渴。本来应该渴,现在反而不渴,说明心下的支饮还没完全去,所以说“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这个病,属于支饮,心下有水饮支撑胀满。按《外台秘要》所载引张仲景《伤寒论》​“此证当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所以这一段条文应该与《痰饮篇》相结合,《痰饮篇》就讲到“小半夏汤主之”​。正因为不渴,所以用半夏、生姜。半夏、生姜都是辛温、燥热的,能去水饮。如果口渴,就不能用半夏、生姜这种辛温药,用之则更加温燥伤津。本条内容既然已见于《痰饮篇》,而在本篇复出,是因为在《痰饮篇》着重讨论痰饮之证治,而在本篇着重讨论呕吐之病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本篇是讲呕、吐、哕、下利这些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所谓“呕”,是有物有声的,既有声音,又会吐出东西来,称为“呕”​。这个“呕”,是吐逆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