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胡希恕:
“下利,脉沉弦”,沉为在里,弦为里急,就是里急后重。腹里拘急脉也弦,说明这个下利有里急后重,是热利,所以他说“下重”,下重就是里急后重的简词。“脉大者,为未止”,痢疾,这儿说的是痢疾,就是热利了。脉大是邪盛、热邪盛,所以这个痢疾,这个下利,不是要休止的状态,还继续往前进展。“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脉数本来是有热,那么热利脉数,看不出欲自止的样子了。微弱数者,虽然数,但是脉现微弱,微弱是邪衰的一个征候,痢疾很快就要自愈了。真正的热利,脉越大越滑越数则越坏。脉微弱,因为下利伤人最厉害,平常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好汉架不住三泡屎”嘛!下利则虚人,脉应该弱细,不应该太过。所以脉微弱,说明人是弱了,但是邪也衰了,虽然脉数还发热,但这个利不要紧,为欲自止。
“虽发热不死”,虽然脉数还发热,但是脉数与脉微弱一同出现,邪气已衰了,微弱的时间不会久的,所以他不至于死。下利要是脉滑数,热不止,痢疾发热不止是最危险了。古人说,奇恒痢(编者按:见《医学实在易》卷三)就有这么一个,发热不止者死,疼痛不止者死,不能够吃东西的死。但是虽热而脉微弱,那么这种热很快就可以止的,虽然现在还发热,脉还数,这不会持久,不要紧。所以说肯定是利“为欲自止”。这里论说的脉都很好,临床都挺有用的。
倪海厦:
脉会变沉变弦,沉代表里,摸到病人脉很深,到了骨边才摸到, 好不容易才找到病人的脉,就是沉脉,表示病在里。弦代表寒,也是 有水的脉,所以代表的是里寒很盛。我们如何知道并恩正在下利?你 摸并恩的脉,摸都摸不到,好不容易找到,就知道此人里寒很盛,此 时下利若不治好,就会越下越重,这时需要靠药物来治。如果是『脉 大者为未止』,内经里,经云:『脉大者,病进。』脉很大时,代表病 越来越严重。 『脉大者为未止』,此处脉之所以呈现脉大,是因为我们的氧气 正在跟我们肠胃里面的病毒相抗,一直相抗争的现象,所以是『为未 止』,这一条便讲的就是如何用脉去查病人现在是到了什么阶段。『脉 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脉微的时候代表胃气恢复了,虽然脉跳得很 弱,但是很均匀的慢慢在跳,稍微一点数,这代表肠胃的功能慢慢的 回复过来了,我们就知道『欲自止』,下利要自行停止了。『虽发热, 不死』。此时如果病人有发热,也不会危险的。比如说我们看小孩子 的病,小孩子在发高烧,你看看他的舌苔,只要舌头有舌苔,表示胃 气尚在,这时你可以放心,不会死人的。如果是高热烧昏透头了,此 时舌苔就是白白的一层,不是很厚,代表胃气仍在。任何病只要胃气 在,就不会死人,如果胃气没有了就很危险,因为胃气没有了,代表 腑的功能没了,此时你看到的热是假热,不是我们体能跟病毒相抗产 生的热,而是我们本身的体能要失散掉的热,我们看舌头的目的就是 在这里,只要有舌苔,虽发热但不会死。
连建伟:
现在我们把大便溏薄、次数频繁称为泄泻,把便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称为痢疾。在隋唐以前没有“痢疾”一说,《内经》称本病为“肠澼”,《千金》、《外台》称本病为“滞下”,而在仲景书中则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本条条文中的“下利”应理解为痢疾。沉脉主里,弦脉主痛,“下利脉沉弦者”,即病邪入里,阻滞气机,腑气不畅,故见“下重”,即里急后重。“脉大者”为邪盛,大则病进,故云“为未止”。“脉微弱数者”,即邪气衰退,正气渐复,邪衰正复,故曰“为欲自止”,虽有发热,而必不甚,且不久将退,故曰“不死”。本条条文是从脉象上来判断下利的病情和预后。我们学会“大则病进”,就是在疾病变化过程中往往脉大不是好现象,说明邪热不退,而脉微弱反而说明邪气衰退,正气渐充,趋于康复,即使脉数身热也没有大问题。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本篇是讲呕、吐、哕、下利这些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所谓“呕”,是有物有声的,既有声音,又会吐出东西来,称为“呕”。这个“呕”,是吐逆之
仲景之伤风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