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二五、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出自暑温相关的经方为《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饮方(辛温复辛凉法) 香薷二钱 银花三钱 鲜扁豆花三钱 厚朴二钱 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二五、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按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若暑温、湿温则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发之,发汗之后,大汗不止,仍归白虎法,固不比伤寒伤风之漏汗不止,而必欲桂附护阳实表,亦不可屡虚其表,致令厥脱也,观古人暑门有生脉散法,其义自见。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方药中 许家松 编著 《温病条辨讲解-光明中医教材》:

讲解

本条述暑温表实证用解表剂后的余证处理。

本条承前条,前条言暑温无汗者,应用香薷饮发汗。此条言香薷饮的用法,即用香薷发汗,必须中病则止。服药微汗后,即应停药,以免重伤其表阳之气。暑邪最易伤气,用解表法,以解肌而得微汗,若汗多表虚,恐引起亡阳之变。原文所谓:“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是指本篇第二十六条〜第三十四条有关内容。
【胡希恕按】表不解,有汗宜桂枝汤,无汗宜麻黄汤,此单就无里证的太阳病一般原则说法。假如有里热之候,其人渴、烦、口干、脉大,虽表证俱备而无汗,亦宜重用石膏加于发表剂中,而为表里双解之治,大青龙汤、越婢汤皆具此义。若汗出而渴,虽恶寒,乃阳明初结征象,即便身疼痛,亦宜白虎加桂枝,为清里兼以解表之治。若其人多湿,更须讲求逐水解表之法,增苓术于发表剂中,为例甚多,为效至捷。
里气不通,表气不畅,虽发汗而汗必不出,表必不解。至发汗之后,大汗不止,乃属误治,应视脉证,而为救治。亦绝无伤寒、伤风之漏汗不止,必欲桂附;而暑温漏汗不止,必归白虎。巧言误人,大失法度,故不得不辨。又温暑大热,机体为达成出汗放散高温的机转,故现表证。如限于良能的不济,而为汗不出,因势汗之,原属正治。但汗已出而病不愈,是邪盛未得尽由表解,当讲求随证治之,岂得再行发汗、重伤其表?!后世家就病名为治者,可犯此弊,然仲景未尝以此教人。

暑温

暑温,即温病之发生在夏季者。《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凡温病发生在夏至以后,到立秋前后,正当炎暑季节者,即属暑温。夏季由于气候炎...

暑温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