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之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辛凉平剂银翘散方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清扬法。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随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 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伏暑卫分重证案(钩端螺旋体病)
汤某,男,12岁,学生。初诊(1963年10月6日):半日前突感恶寒,发热,头痛,体痛,小腿肌肉痛,出汗,口渴,食欲不振,二便正常,面色潮红,眼结膜充血,舌苔薄白,脉浮数,体温39℃。血清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钩端螺旋体阳性。诊断:伏暑卫分重证。治法:辛凉透邪解毒。予银翘散1剂,处方:金银花17.5g,连翘17.5g,薄荷10.5g(后下),竹叶10.5g,桔梗10.5g,生甘草7g,淡豆豉10.5g,牛蒡子10.5g,荆芥穗7g,芦根35g。
二诊(1963年10月7日):服上方后,发热、头痛减轻,食欲增进,余症消退,舌苔薄白,脉数,体温37.2℃。予竹叶石膏汤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处方:竹叶10.5g,生石膏14g(先煎),麦冬10.5g,姜半夏10.5g,炙甘草10.5g,粳米17.5g,党参10.5g。三诊(1963年10月8日):脉静身和,体温37℃。
三诊(1963年10月8日):脉静身和,体温37℃。
【按语】钩端螺旋体病是急性传染病,米老认为属于中医学“温病时疫”范畴,因陕西地区发病高峰在8~10月,故名“秋瘟时疫”。本例以发病急剧、恶寒、发热、头痛、小腿肌痛、口渴、出汗等为主要症状,伴见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舌苔薄白、脉浮数。体温39℃为主要特征。本例证属伏暑卫分证,治宜辛凉透邪解毒,方用银翘散。服药1剂症状基本消失,体温37.2℃,此乃表证已罢,里热大退,但余热未清,故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竹叶石膏汤痊愈。米伯让医案
例一:风温
周某女 50岁 1937年4月1日初诊身热头痛,体温38.3℃,微恶风寒,无汗咳嗽,咽红且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两脉浮数。风温之邪,侵袭肺卫,用辛凉疏卫方法,以宣肺退热。饮食当慎,荤腥宜忌。薄荷1.5克(后下) 前胡6克 浙贝12克 桑叶9克 银花9克 连翘15克 淡豆豉9克 炒牛蒡3克 芦根30克 二剂二诊:1937年4月3日药后小汗而头痛身热皆止,体温37℃,咳嗽有痰,咽红已不痛,口干舌苔白而尖红,脉象已改弦滑。风热已解,肺热留恋,再以清解肃化法。
薄荷1.5克(后下) 前胡3克 黄芩9克 杏仁9克 芦茅根各30克 焦三仙各9克 二剂药后诸恙皆安。
张某男 30岁 1937年5月3日初诊据述二日前身热不甚,但咳,痰吐不多,口微渴而苔薄白,病已两天,本属风热侵犯于卫,肺失宣降,应服桑菊饮治之。但误服桂枝汤一剂,并饮红糖生姜水取汗。今晨身热颇壮,体温39.7℃,咽红肿痛,且有白腐,咳嗽痰中带血,胸宇刺痛,头痛口干,渴饮思凉,两脉弦滑且数,舌绛干裂,心烦昨夜不能入睡,今晨神志不清,大有神昏谵语之势。本为风热犯卫,肺失清肃,前医错认为风寒犯表,以辛温之剂,发汗解表,孰不知汗为心液,误汗伤阴。况本为热邪而又用辛热之品,势必促其温热内陷,神昏谵语。急以宣气热兼以疏卫,凉营分以开神明之法。此风温化热,逆传心包,防其增重。
蝉衣3克 僵蚕6克 连翘12克 银花12克 杏仁9克 片姜黄6克 竹茹9克 菖蒲9克 鲜茅芦根各30克 生石膏24克 一剂
二诊 1937年5月4日药后身热渐退,体温39.1℃,神志较清,咽红肿痛皆减,干咳痰中血渍未见,昨夜已得安睡。昨进疏卫凉营之剂,今日神苏热减,病势好转,再以前方加减为治。前胡3克 僵蚕6克 蝉衣3克 连翘9克 银花12克 姜黄6克 知母6克 生石膏15克 焦三仙各9克 鲜茅芦根各30克 二剂
三诊 1937年5月7日身热退净,体温37.2℃,咽红肿痛已止,咳嗽已微,夜寐较安,大便通而小溲短少,舌白苔厚腻质略红,两脉弦滑皆细,数象已无。温邪误汗以后,阴分已伤,前服清热凉营之剂,病势大减。再以清气热,肃降化痰之法。生紫菀3克 前胡3克 杏仁6克 川贝6克 黄芩6克 鲜茅芦根各30克 焦三仙各9克 三剂
四诊 1937年5月12日病已基本痊愈,仍有一二声咳嗽,再休息一周,忌荤腥甜黏之味即愈。
【按】 例二为一误治病案,温病忌汗,尤其忌辛温发汗,这方面吴鞠通论述颇详,确为后世医家的戒律。本例即是误治后的变证,出现卫气之热不解,内迫于营的现象,结果改用升降散去大黄加味治之,一剂则神志得开,再剂则热退咳减而渐愈。如若见神昏,不用升降散透转气分之热,反用安宫牛黄清热,势必把温邪冰伏于内,加重病情发展。选自赵绍琴医学全集
吴鞠通论温病,提出以三焦分证,来划分温病的证候群。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作为温病学说的辨证纲领。...
温病条辨上焦篇之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吴鞠通论温病,提出以三焦分证,来划分温病的证候群。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作为温病学说的辨证纲领。
一物瓜蒂汤方。汉。仲景之伤暑。此太阳病解肌和荣卫之主方。所谓解肌,亦属于辛温发汗范围内的一种方法。不过这种发汗是在有汗时进行的,所以不叫作发汗而叫作解肌。从“和荣卫”三字体会,说明这种方法有时候不完全以出汗为目的。
柴胡桂枝汤。汉。少阳病。柴胡桂枝汤方(乳腺小叶增生;乳癌+牡蛎;)[原文]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仲景之寒病。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方(肺著汤;胳膊肘内侧疼痛,肺经络过之处) [原文]枳实四枚 橘皮二两 桔梗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汉。太阳病。【方解】胡希恕注:此于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补中健胃,故治桂枝汤证胃气虚而津液不足者。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宋本叫新加汤,是加芍药为四两,两者不同)
芍药甘草附子汤。汉。太阳病。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老人腿痛去杖汤;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牛膝;白芍用量在50克以上才有效)
真武汤。汉。少阴病。真武汤方(身体肥胖平日头晕眼花;前列腺肥大+细辛乌药;老人夜尿多、水肿可用;前列腺肿大;身体肥胖平日头晕眼花,头重脚轻的头晕;阳虚导致下焦水气化不利,苓桂术甘汤是中膈处有水气站起来头晕,可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