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汉。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胡希恕:
心气不足,不要当成是虚,不是虚,这个不足是指心悸、心烦之类讲的,“不安定”,有人把“心气不足”改为“心气不定”,也是可以的。孙思邈就给改了,在《千金》上就是“心气不定”。“心气不定”什么意思?也讲不出来,就是心烦、悸。这个方药都是寒性药,有炎症,上边充血,使之心跳,或者另有其他的炎症。人是颜面潮红。无论是吐血、衄血,以至下血,泻心汤都治的,这个方子很好。在临床上,血症现(泻心汤)这个方证的很多很多,但是如果没有心烦、心悸,上面的热不重,这个方子不行。
一般用(泻心汤)这个方子,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泻下大热,一种则不是泻下大热。不让泻心汤泻下大热,则大黄不要搁里头煮。这我常用,分量可以根据这个(原方分量)用,就拿水冲冲,冲一会儿,用这个水来煎药,这就不大泻。就是高血压,这个法子也都常用。只要是上焦有热,上焦有热表现的症状是什么呢?颜面潮红即脸红、唇红,心烦、心悸,这是黄芩、黄连的症状,用这个方子就好使。
为让泻心汤下热,热真盛,大黄可以搁里头一起煮,就是大黄、黄连、黄芩(一起煮)。大黄的量很重了,你们看看,说顿服啊,古人一两,就是现在三钱。大黄二两,这就多了,就是现在的六钱了,也就是18克啊。我们不要用这么重。要是为这治血证,大黄我们一般用顶多也不能超过10克,一般用6克就行了。黄连、黄芩各3克就行了,黄芩我们多搁点也没关系,黄芩跟大黄一样的分量,用黄连这个药现在(分量要)少,可以搁3克。全好使啊。尤其是小儿没有虚寒证,小儿的鼻衄、吐血,(泻心汤)这个方子最好使了,我常用,这方子最常用不过了。
所以他提出个“心气不足”,这不是虚证,这很重要啊。心烦、心悸,是上焦有热,这种的(上焦有热的)吐血、衄血,用泻心汤都好使。“亦治霍乱”,那就不一定行了,霍乱篇讲没有它(泻心汤),这是后人添的。
本章小结
那么到这儿啊,把这一篇讲完了,讲完了你们看一看缺什么?瘀血证一个没有,头前辨证他讲一点,可治疗呢,没有。虽然没有,你们就按我方才所说的,你们自己可以补充一下。瘀血证,像桃仁承气汤、抵当汤,疟疾篇里头的鳖甲煎丸,在虚劳篇里头讲的大黄䗪虫丸,都是祛瘀的药,它们各有不同的证候。我们后边还要讲大黄牡丹皮汤,肠痈也是瘀血啊,有脓当下脓,无脓当下血,下血下什么血,瘀血啊。此外在妇科里头通经活血全是祛瘀血。
我以前本打算讲这个东西(瘀血专论),后来也没讲,这个你们可以准备准备。祛瘀的这种方剂,不只桃仁、丹皮、水蛭、虻虫是祛瘀药,当归、川芎、生地等咱们说补血的药也全是祛瘀药。你看咱们讲的当归芍药散,“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为什么提个妇人呢?妇人容易有瘀血啊。我们说的这种补血药,主要是祛瘀,不过也是起强壮作用。你们看那《本草》就有,生地《本草》说也解血痹,血痹是什么,瘀血嘛,不过生地它也起强壮作用。而且要有寒热之辨,生地是强壮祛瘀、性寒解热,咱们说“祛血分热”也算对的,主要它也祛瘀啊,不过它起强壮作用。
我们在临床上遇到患者,不虚、有瘀血,你就不要用强壮药,咱们自然就用水蛭、虻虫、䗪虫、桃仁、丹皮都可以,你也得看具体证候。要是虚,有瘀血证,你用攻破不行,就得用强壮的祛瘀药。有热,用生地这一类的;有寒,用当归、川芎这一类的,都是祛瘀啊。所以你们要好好研究这一章。
那么张仲景这个书(或者)是真正遗失了,或者他是故意(省略)的,这两者都有可能。他故意(省略)什么?瘀血证讲在各处了,他就不在这儿讲了,像我说的全是啊。对于瘀血证,你们根据他这个书集中写一下。桃仁承气汤证、抵当汤丸证、大黄䗪虫丸、桂枝茯苓丸、牡丹皮汤、当归芍药散、小温经汤等全是。把这些血证系列方剂分出来,哪个是补血的温性祛瘀强壮方,以生地为主的(方药就是)强壮解热祛瘀啊,把它们分成门类。研究东西是得这样子,(要多)自己下手。像我这么讲当然也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没有自己下手有利。像我说的这个(血证系列)你们自己下下手,凡是祛瘀药把它集中了(分类分专题研究),那我保证比王清任搞的血证还要好(当然各有特色了),也是很有用的。我原先打算写,现在我老觉得时间不够,不是不够,一天干不了多少,不耐劳了,这个事(撰写各证专题)怕做不完了,你们可以搞,写一写。我们讲这个书的时候,也这样子:看哪个里头过简,根据这个题目,咱们根据旁的,再集中写一写,时间长了是有用的。我自己现在就恨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不爱发表东西,这也是个毛病。光心里头有,手都没赶上去。一方面研究一方面用这点儿功(撰写专题文章),是最好了,不难的!都在这儿,《伤寒论》《金匮要略》书里头,再找些后世医家的东西也可以啊。你看咱们上面讲的柏叶汤,孙思邈加阿胶,很有道理。但他不加生地,为什么?因为(柏叶汤)这是温性药,柏叶、干姜、艾叶都是温性药。患者他是虚寒的,虽然不到阴证,但是虚寒。可以搁阿胶,不能搁生地。所以后世方子也有好的,不是没有好的。把它们都集中起来,写点东西,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作为笔记,就算不给人家看,对你自己亦大有裨益啊。
倪海厦:
前面的柏叶汤是治疗因胃的虚寒而引起吐血,如果是胃的实热症 就不可以用了。这里所谓的『心气不足』是代表心阳不守,而阳不守 的时候阴血就会离经逆行,结果像女子月经就会因此逆流,于是就出 鼻血。或是遇到肝硬化、肝癌等肝家阴实之证,结果肝脏因为阴实而 不收纳血后,大量的血会因此进入心脏,当心脏无法承受这大量的血 时,胸腔里的静脉血管就会破裂,于是就发生吐血,此时仲师就使用 三黄泻心汤。黄连、黄芩等量用,这两个药因苦味可以入心,所以能够补心气之不足,大黄把已经瘀在里面的瘀血清出来,所以这个三黄 泻心汤,专门是针对心气不足时服用的。现代因为工商业时代大家都 很繁忙,结果时常有时三餐不按时吃,这种人一般都是得到胃家虚寒 之症,遇到这种病人,经方家多使用黄土汤。
三黄泻心汤在治疗这类流鼻血或是吐血时,不要给病人喝煮熟的 汤剂,要生用药材直接热泡水用。用热开水把它当茶泡,就是取它的 气,不要取它的味。病人不是下面出血,而是鼻子或是口腔上出血, 所以我们取药的气,是让药气往上走。一般流鼻血我们可以用针灸, 针天府、侠白等穴位,天府侠白穴你针扎下去后病人还在流血,就是 你没扎到穴位,否则是不会再流血的。中医学是站在外面看里面是什 么的一种学问,如果今天扎完针,病人鼻血不流了,但是如果你看到 病人眼白中还带有晕黄色,我们就知道还有问题在里面,病根尚未去 除。中医是不管病家得到鼻咽癌或者是什么其他癌症,只要症状一样, 治法就不变。所以有晕黄就代表还会再流血,我们要想办法把这晕黄 去掉,所以像我们在治疗鼻咽癌之类的时候,大部分开出来的方子都 是入肝、入心的,让肝火、心火下降。所谓火就是炎,炎下降可以让 鼻咽癌部位的癌细胞没有得到营养,结果癌细胞就干燥掉了、就死掉 了,临床上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
连建伟:
“心气不足”,《备急千金要方》作“心气不定”,心气不定也就是心烦不安的意思。所以对此有两种讲法:其一、心气不足就是心气不足;其二、心气不足就是心气不定。日本的汉方医学家研究认为,足和定的字形相似,因此很可能是刻版的时候刻错了,所以心气不足应为心气不定,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心气不足就是心气不足,因为病人心火旺盛,壮火食气,故耗伤了心气,造成心气不足。 此病主要是心火过分地旺盛,而导致了吐血和衄血,此时可用泻心汤来治疗。泻心汤由大黄、黄连及黄芩三味药组成,方中重用大黄二两,而黄连、黄芩则各用一两。黄芩、黄连能清上焦的热,特别是黄连,能清心火,大黄的剂量相对较大,是因为这味药能够使火热邪气下降,真正地起到泻心的作用。这三味药都是苦寒药,所以泻心汤是通过苦寒来清热,使得心火下降,而出血得止。
我在1985年时曾经治疗过一个男孩,得了鼻衄,鼻血出个不停,后来他们请我去看,我就是开这个泻心汤,这孩子脉比较有力,而且舌苔较黄,舌尖较红。我们看舌苔也是比较重要的。这小孩子舌尖相对较红,而且舌苔相对较黄。苔黄主热,舌尖红主心火,心火就用泻心汤。小孩服了泻心汤以后,血就止住了。 这些方剂都是经典的方,所以叫经方。在临床上,只要用对了经方,就可以见效。经方与后世的方不同,后世的方当然也不错,而且总是因为有治疗效果,才能够被流传下来。但经方的效果往往更明显,所以叫经方。陈修园注《十药神书》谓:“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其效在生大黄之多,以行瘀也”。他说我治疗吐血,人家用什么药都不止,我就给他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就是用了好多病人都有效,关键是用生大黄,而且生大黄剂量相对较多。大黄能够行瘀、清热及止血,使得火热邪气往下走,故能泻心中的火热,火热去了,血也就能止了,当然这个病人应该还有便秘症状。张仲景的书写得很简单,实际上在临床上还要结合病人的舌苔与脉象来看。当脉洪大有力、舌尖红而苔黄、大便较干时,这个时候用泻心汤就对了。所以仲景书每读一遍就有一遍的心得,这要反复学,不是说我们学了这一句背得下来就好了,要真正地定下心来,反复去琢磨它,再结合临床,最好还有好的老师来带,这样才会真正地掌握经方的运用。
惊就是惊慌的惊;悸,心悸;吐血衄血下血,这就三种了;胸满瘀血,四种病。这章讲得不够细致,它主要是在讲吐衄下血病,惊、悸、瘀血讲的都不完全。 惊、悸、吐、衄、下血、瘀血都是病名,而...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惊就是惊慌的惊;悸,心悸;吐血衄血下血,这就三种了;胸满瘀血,四种病。这章讲得不够细致,它主要是在讲吐衄下血病,惊、悸、瘀血讲的都不完全。 惊、悸、吐、衄、下血、瘀血都是病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