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胡希恕:
该讲下利这一部分了。六腑,为阳,行阳于外。假设“六腑气绝于外”的话,就是无以温体表了,所以“手足寒”而“脚缩”,脚缩就是《伤寒论》所说的“蜷卧”那个意思,冷得厉害。阳上虚,阴寒从下往上攻,所以他同时也“上气”,这个上气说的不是喘,这个上气就是呕、哕的情形,就是气逆。凡是阳虚都是上边,寒就从下往上来逆迫,所以他就上气。手足寒、脚缩是连在一起的,就是手足逆冷,蜷卧,弯着腿,这是冷得厉害。同时,由于寒气从下往上攻,所以他上气呕逆。
五脏是藏阴于内,如果五脏气绝于内的话,那么就无以守阴液了,所以“利不禁”。如果利更甚的话,当然影响到形衰,以至于手足不仁,手足不用。泻得厉害了,形衰,手足也不用。这一段在下利差不多是个总纲。古人他是这么个看法,认为六腑行阳于体表,所以六腑气绝了就无以温体表,造成手足寒而脚缩,寒气上逆,同时还发作上气、呕、哕这个情况。五脏是藏阴于内,如果五脏气绝,就不足以养阴液,所以利不禁,阴液就不守了,就失去守了,厉害的话就手足不仁。这是说下利与脏气是有关的,这是古人一种看法,大家做个参考。
倪海厦:
现在开始介绍下面的问题,『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 缩』,这几个症状都是当我们的腑,像胆、小肠、胃、大肠等消化系 统功能丧失掉,没有吸收能力的时候,病人会显现出手脚冰冷。『手 足寒』,你可以摸到病人手脚是冷的,同时会『上气脚缩』,就是呼吸 很短,脚会缩起来。我们中意讲究阴阳,因为我们的腑就是能够吸收 营养的消化系统,也就是阳。如果阳气没了,阳所在的四肢会紧缩, 阳所在的胸部就会短气。 『五脏气绝淤馁者』,如果是肝、心、脾、肺、肾五脏气绝时, 刚开始脾脏是最明显的,因为所有的五脏都是靠脾脏来供应营养的。 脾是主土,土生金,脾主运化,所谓运化就是我们是无到了小肠里面 开始火生土在运化,在开始消化的时候,脾出现问题,没有办法好好 的消化,于是就下利不禁。如果『下甚者』,『手足不仁』,最重下利 时,吃完食物就全部拉出来,『手足不仁』跟『手足寒』没有关系,手足寒是你摸病人时感觉病人手脚是冰冷的,手足仁是病人还有气但 是没有血,因为营养通通被拉掉,所以是麻木的现象,病人不会感觉 到冷。我们在饿的时候就回感觉身体很冷,此时如果吃食物下去,身 体马上就热起来,冷的时候是腑气快没有,因为腑里面没有食物,所 以不仁跟手足寒是不一样的。
连建伟:
本条条文主要讲了呕吐、哕、下利病的病机和预后,也很难理解。“夫六腑气绝于外者”,六腑以胃为本,六腑之气虚衰的关键是胃气虚衰。四肢皆禀气于胃,胃气虚衰故“手足寒”;胃气虚衰,胃失和降故“上气”,即呕、吐、哕、干呕;“阳气者,柔则养筋”,阳气虚,筋脉失于阳气的温养,故“脚缩",即蜷卧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五脏以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五脏之气不充,主要是脾肾不足。脾肾之气虚衰则“利不禁”,就是少阴病火不生土;“下甚者,手足不仁”,《伤寒论》曰:“利止,亡血也”,少阴病有的下利虽止,但阴津大伤,津血同源,血也亡失了。故下利严重者,亡失津血,四肢失其濡养则手足麻木不仁。既然呕吐、哕、下利为胃气虚衰,脾肾不足所致,故我们在治疗上应切切注重顾护胃气与脾肾之气。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本篇是讲呕、吐、哕、下利这些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所谓“呕”,是有物有声的,既有声音,又会吐出东西来,称为“呕”。这个“呕”,是吐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