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诃梨勒散方诃梨勒十枚(煨)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诃梨勒散方诃梨勒十枚(煨)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诃梨勒,它治虚胀冷气,起这个作用。虚胀,里头有冷气。这种“气利”需要用这种收敛药。诃梨勒是收敛药,它治虚胀冷气。我们前面“下利气者,利其小便”​,那么本段“气利”用诃梨勒散。病是有虚实之分,一般“下利气”​,分解它就行,就是使之水谷一别就好了(下利气者,利其小便)​;如果里头是虚寒的情况,可见这冷气出虚恭排出也觉得冷,那么这应该用温性的诃梨勒散。到这儿就讲完了,底下又是两个附方。

  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 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它这是对的,​“哕数”者,就是哕逆得相当厉害,这跟我们前面说的“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而愈”是一样的。如果大便不通,哕逆频数,再“谵语”​,那当然可以用小承气汤了。小承气汤是胃不和而谵语,正好用它啊。同时这个哕逆就是由于谷道不通的关系,吃它就可以好了。其实前面都有了,就是病哕,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而愈。​《千金翼方》提出这个方子是对的。通大便不是随便就可以用小承气汤的,要有谵语才可以用。

  《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外台》有个黄芩汤。这个黄芩汤与我们前面那个四物黄芩不一样,这个可以起名叫六物黄芩,近乎半夏泻心汤这类方药,黄芩、人参、干姜、桂枝、大枣、半夏。那么这个方药当然是健胃止呕,它有人参、干姜(健胃)​,半夏止呕,同时也解烦,它有黄芩。这个方虽然没有黄连,但有黄芩。黄芩、黄连,我们前面讲白头翁汤知道,它们都是治下利的,解烦止利。

  所以这个方子一方面补胃治虚,用人参、干姜、大枣这些药,同时有半夏、干姜又能治呕,有黄芩也能治下利,所以它“治干呕下利”​。这是在《外台》上有这个方子,这个方子与半夏泻心汤差不多。那么今天就讲到这儿了,附方没什么大意思。

  倪海厦:

  气利就是屁放的很多,这时候用诃黎勒散,它也能够利小便,专 门止气利的。诃黎勒这个药性本身是收敛、顾肠的,但是它的性跟赤 石脂、禹余粮不一样,是一种行肠气的药。病人放一大堆屁出来,结 果摸肚子又咕噜咕噜肠鸣又很厉害,拉又没有什么水或大便出来,放 出来全部都是屁,有时候屁带一点水这样喷出来,可是里面没有很多 水在里面,这就是诃黎勒散证。诃黎勒散一定要先把它煨熟,就是先 烤黄,烤得很干再打粉。因为诃黎勒也是一个固涩的药剂,你如果直 接拿来生用打成细粉,吞下就会卡在喉咙这里,结果气利还是在利, 诃黎勒散却卡在喉咙,病人又不是喉咙在气利,是肛门在气利,所以 生用时是很涩很难吞的,烤黄才能吞下。 讨论到这时,我想以后大家对于病人下利就不会担心了,看看伤 寒论里讨论的下利,加上金匮里的下利篇,治疗下利一般来说都难下 倒大家了。自此以后如果你自己下利,还要去找西医治疗,你就完蛋 了,因为我碰到的西医是因为下利很久没好,只有来找我求救才治好 的。

  这一篇最后呢,大家看气利,什么叫气利哦,如果病人从你诊所门口,进入你的诊所门诊部到你的办公室,一路放屁过来,已经看完了,已经结束了哦,你不用讲话,你也不用进来了,哦,马上打电话给药房,诃黎勒,这个呢一定要煨过就是烤熟,烤熟以后给他吃,这是散记,吃下去要用米粥,或者是,外国人没有吃稀饭啦,用那个面汤,压力面煮成汤,也可以,顿服就好了,这个专门是对气利。排气很凶哦,那这唯一的处方,这个诃黎勒本身呢,因为它是收敛的剂,收敛的药,是固肠的,气利的原因呢?就是小肠里面有宿便在里面,大肠里面没有,可是他又不是小承气汤症,为什么?小承气汤症的话你便秘呀,他没有,他还是会排大便,但是沼气就一直排出来,哦,沼气一直排出来,这时候我们要加些收敛的药,这个症状用的不多。所以呢,你诃黎勒可以烤一次放在那边,放在冰箱里面等他,等哪个人来,平常很少用到。我们暂停一下。

  连建伟:

  “气利”,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就是下利的时候,大便随矢气而排出。但是气利也分虚实,一种气利是在本篇第三十一条:“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这一种主要是由于湿滞气阻在肠道,所以通过利小便使得湿邪去,小便通,气利就会好转。而本条气利是由于气虚而利,正因为是气虚而利,所以要用收涩的方法,用诃梨勒散来治疗。诃梨勒就是诃子,能够收涩止泻,这一味药是从印度过来的,不是中国固有的,所以用的是梵语。中国老早就在吸收其他文明古国的一些医学知识,因为那时候古印度还是比较文明的,古印度当时有很多的药物,所以中国就吸收了很多古印度的药物,诃梨勒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我们开处方一般开诃子,诃子要煨,煨过的诃子止泻作用才会好。这种气利是由于气虚所致的,大便随着矢气而排出,所矢之气是不臭的,所下的大便也不是很粘的。正因为是一种虚寒性的气虚下利,所以用诃梨勒来涩肠止利固脱,而且用粥汤来调和。诃梨勒做成散剂,然后用“粥饮和”,因为粥汤能和肠胃。前面一-条气利是由于湿邪太盛,气滞于肠,所以要利其小便;本条是气虚滑脱,所以要温涩固脱,属于固涩剂。下利如果是虚寒性的,就可用固涩剂,桃花汤是固涩剂,诃梨勒散也属于固涩剂。但固涩剂往往治疗的是久泻久利,都属虚证,如属实证就不宜用,实证用固涩剂容易敛邪。关于气利,我过去治疗过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14个月,1987年11月25日来治的。他经常水泻,一天六七次,每次都是随着矢气而泻出,舌苔薄白。我认为这个就是气利,因为他的大便都是随着矢气排出,而且小孩子的舌一些苔薄白,说明脾胃虚弱,所以我就用诃梨勒散这个处方,再加上一些补气健脾止泻的药,用煨诃子3克,再加上党参、茯苓、炙甘草、陈皮、山药、扁豆衣、莲子,吃了两剂药后泻利就止住了。气利临床上见的不多。小孩子往往考虑要健脾,在健脾的基础上再加上固涩的药。钱乙就是儿科专家,《小儿药证直诀》就是儿科的方,六味地黄丸、五味异功散都是儿科的方,这两个方都很好,六味地黄丸就是补肾,小孩子因先天不足就会出现五迟(立、行、发、语、齿),还有囟门关闭也会迟缓,因为肾主骨,这种情况就要补肾;而且钱乙也考虑小孩子要健脾,因为脾是后天之本,要用五味异功散:参、术、苓、草,再加一味陈皮。为什么加陈皮?因为陈皮能帮助运化,而脾虚患儿运化都比较差,所以对这个小孩子我就用五味异功散合诃梨勒散加减来治疗。

  下面我们学习附方。附方有两个,一个是《千金翼》小承气汤,一个是《外台》黄芩汤。我们先来学习小承气汤。大便不通,然后有呃逆,而且呃逆比较频繁,所以说“哕数”,说明胃气不能下行而上逆。这个呃逆跟大便不通有极大关系,因为如果阳明胃气下降,大便通畅,哕就会自愈。谵语,是由于大肠实,热,实热扰心故谵语。所以首先关键要通大便,通过通导大便使胃气下行,实热清除,呃逆、谵语就会自愈。这一条可以结合本篇第七条一起学习:“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哕而腹满”,是说呃逆兼有腹部胀满,因为大便不通,所以有腹胀满,痞满而实才用小承气汤;“知何部不利”,根据它到底是大便不利还是小便不利,给它通利就好了,现在大便不通,我们就给它通大便。我们把这两条对照起来看,除了大便不通,还有腹胀,还有阳明胃气不降导致的呃逆,还有实热扰心导致的谵语,所以用小承气汤,方中枳实消痞,厚朴除满,大黄清热泻实。 这里我还要讲一下《千金翼》​。在孙思邈那个时代一唐代,虽然距离汉代不是很远,但是已经不太容易看得到仲景的著作,所以孙思邈很感慨,他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他说江南有一些医师很保守,不肯把仲景方传给大家。孙思邈在70岁的时候写了《千金要方》,他当时可能对仲景方还没有很好的研究,后来他得到了仲景方,好好的进行了研究,所以他认为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写下来,所以又过了30年,到了100岁时,他写成了《千金翼方》​。为什么要写《千金翼方》?翼,就是辅翼,补充《千金要方》的不足。据考证,孙思邈至少活了101岁,因为他100岁的时候还写了《千金翼方》,所以他有可能远远超过100岁,但超过多少就不是很清楚了。孙思邈人称孙真人,因为他三教皆通,儒教、道教、佛教都很精通,所以他有很好的修养,寿命很长。为什么叫《千金方》?他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比一千斤黄金还要贵重,所以我如果能用一个处方来救他的命,治好他的病,从道德上来说就超过了给他一千斤黄金。所以孙思邈就把他的书命名为《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就是在急忙之中,在各种疑难的情况下要用的方,不像现在中医不看急证,不看重证,尽看一些失眠一类比较轻的病,或者用来调理等等。还有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就是治疗一些急证的,而且就放在手边上,随时就能派上用场。孙思邈很了不起,被称为药王,在他的老家,陕西耀县,供奉着药王庙,有一次我到四川成都,有一座道教的青城山,上面也有药王庙。 小承气汤的煎服法是三味药(枳实、厚朴、大黄)同煎,分两次吃,后面又写着“当通,不通尽服之”,就是说吃了一剂应该会通,但如果还是不通就把剩下的一半汤药全吃完。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一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外台》黄芩汤,这个处方原是《伤寒论》的方,但是现行本《伤寒论》虽然有黄芩汤,但跟本方有所不同,它是由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组成的,治疗干呕.下利。​《外台》记载的黄芩汤引自《仲景伤寒论》第十六卷,因为仲景的《伤寒论》一共十六卷,包括伤寒、杂病。据我考证,王焘看到的《仲景伤寒论》本子实际上不止十六卷,张仲景《伤寒论》的古本有好几个。黄芩汤治疗干呕下利。这个病比较复杂,下利是肠有热,所以用黄芩治疗肠热下利;而胃又有寒,胃气上逆而干呕,所以要温胃益气,降逆止呕,故用干姜、人参、桂枝、大枣、半夏。实际上这个病是下热上寒,下热是指肠热而下利,上寒是指胃有寒,胃气上逆而干呕。我仔细回顾了一下,跟这个方剂相似的有《伤寒论》的黄连汤。黄连汤治疗“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胸中”​、​“胃中”也是上下的关系,“胃中”是指肠中,“胸中”是指胃中,“胸中有热”是指胃中有热,所以用黄连清胃热,大肠中又有寒,所以要用干姜、桂枝、大枣、半夏之属。而黄芩汤就是把黄连汤中的黄连换成了黄芩,再把甘草去掉。两方都是治疗上下交病,能平调寒热,实际上是和解的方剂。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本篇是讲呕、吐、哕、下利这些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所谓“呕”,是有物有声的,既有声音,又会吐出东西来,称为“呕”​。这个“呕”,是吐逆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