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十八、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温、虾蟆温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

十八、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温、虾蟆温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温毒者,秽浊也。凡地气之秽,未有不因少阳之气而自能上升者,春夏地气发泄,故多有是证;秋冬地气,间有不藏之时,亦或有是证;人身之少阴素虚,不能上济少阳,少阳升腾莫制,亦多成是证;小儿纯阳火多,阴未充长,亦多有是证。咽痛者,经谓“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盖少阴少阳之脉,皆循喉咙,少阴主君火,少阳主相火,相济为炎也。耳前耳后颊前肿者,皆少阳经脉所过之地,颊车不独为阳明经穴也。面赤者,火色也。甚则耳聋者,两少阳之脉,皆入耳中,火有余则清窍闭也。治法总不能出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外。其方之妙,妙在以凉膈散为主,而加化清气之马勃、僵蚕、银花,得轻可去实之妙;再加元参、牛蒡、板蓝根,败毒而利肺气,补肾水以上济邪火;去柴胡、升麻者,以升腾飞越太过之病,不当再用升也,说者谓其引经,亦甚愚矣!凡药不能直至本经者,方用引经药作引,此方皆系轻药,总走上焦,开天气,肃肺气,岂须用升、柴直升经气耶?去黄芩、黄连者,芩连里药也,病初起未至中焦,不得先用里药,故犯中焦也。

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黄芩黄连方

连翘一两  薄荷三钱  马勃四钱  牛蒡子六钱 芥穗三钱  僵蚕五钱 元参一两  银花一两  板蓝根五钱 苦梗一两  甘草五钱

上共为粗末,每服六钱,重者八钱。鲜苇根汤煎,去渣服,约二时一服,重者一时许一服。
方药中 许家松 编著 《温病条辨讲解-光明中医教材》:
 

讲解

本条讲温毒的病因、病证及内治法。

“温毒”即温热毒邪炽盛,而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有溃烂表象者。其病因为感受四时秽浊之气,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所以吴注谓:“温毒者,秽浊也。”

温毒的病因,原注指出有二:其一与自然气候有关。本病多发生于春夏,秋冬季节发生较少。如原注:“凡地气之秽,未有不因少阳之气而自能上升者,春夏地气发泄,故多有是证,秋冬地气,间有不藏之时,亦多成是证。”其二与人体体质有关。本病多发生于素体阴虚患者或小儿。如原注:“人身之少阴素虚,不能上济少阳,少阳升腾莫制,亦多成是证;小儿纯阳火多,阴未充长,亦多有是证。”

温毒的病机,原注指出:本病在定位上主要在少阳经,如原注谓“少阳少阴之脉,皆循喉……耳前耳后颊前肿者,皆少阳经脉所过之地……两少阳之脉,皆入耳中”。本病在定性上多属于火证,如原注:“面赤者,火色也……火有余则清窍闭也。”

温病的临床表现,原文指出是:咽喉肿痛,耳前耳后肿,颊肿耳聋,面赤。

温毒的内治法,原文指出以清热解毒为主,方以东垣普济消毒饮加减为主方,“初起一、 二日,再去芩、连”,因其邪在上焦,尚属表邪未及中焦,故不宜用苓、连清里热,待三、四日后,如热邪入里,即加入芩、连以清之。原注在普济消毒饮一方中,有吴氏自己的经验,详见原注。

【胡希恕按】以上所述不外咽峡炎、耳下腺炎或耳后及颈部淋巴腺炎等证,乃于急性传染病时常见的并发疾患。本方虽有清热解毒之效,于表证时亦可能有利用机会,但不得视作特效药。在事实的经验上,反多发于少阳病时,故随证施以小柴胡汤加石膏,或小柴胡汤加桔梗,或小柴胡汤加石膏、桔梗,或更加黄连,或兼用黄解丸,或合方,而无不立验。“引经”及“柴胡能升”之说,皆后世家无稽之论,不足信。
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黄芩黄连方的研究:集诸清热散瘀解毒之品,合辛散发表药为方,用治温热毒肿、表不解者,固无不可。然如论中所述,发为本方证者甚少见,而为小柴胡汤加石膏证者反多,不可不知。

温病条辨上焦篇之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吴鞠通论温病,提出以三焦分证,来划分温病的证候群。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作为温病学说的辨证纲领。...

温病条辨上焦篇之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