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吴鞠通论温病,提出以三焦分证,来划分温病的证候群。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作为温病学说的辨证纲领。

(1)上焦篇《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出胃中,出于上焦之后……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指出了三焦的划分和三焦的功用是流通气血,疏通水道。吴氏对三焦的运用是引叶天士“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之意。其基本意义和卫气营血一样,也是作为温病临床辨证施治的准则。叶氏明确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上受”、“犯肺”,指出了温病的传变规律,是由上而下。吴鞠通进一步指出:“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温病条辨•中焦病》)。《温病条辨》就是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来阐述温病辨证论治的。上焦温病包括肺和心两个系统的证候。温病初起,主要表现为手太阴肺经的证候,其顺传为中焦脾与胃的证候;其逆传为邪入心包的证候。上焦篇主要是讨论温病初期的辨证论治。

(2)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温病条辨》明确指出:温病有九种,即下文中所述的“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但《温病条辨》又明确指出,温病从性质上又可分为兼湿与不兼湿两大类。所以本书在编写体例上,以兼湿与不兼湿两大类来加以论述。九种温病中,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基本上属于温病之不兼湿一类,在治疗原则上基本一样,本书把这五种列属一类。 光明中医教材《温病条辨讲解》

三黄二香散方(苦辛芳香法) 黄连一两 黄柏一两 生大黄一两 乳香五钱 没药五钱 上为极末,初用细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则用香油调敷。
()
水仙花根,不拘多少,剥去老赤皮与根须,入石臼捣如膏,敷肿处,中留一孔出热气,干则易之,以肌肤上生黍米大小黄疮为度。
()
老人孩子有严重的咽喉肿痛,可用普济消毒饮 配方:黄芩15克、黄连9克、陈皮6克、甘草6克、玄参9克、柴胡6克、桔梗6克、连翘15克、板蓝根9克、马勃6克、牛蒡子9克、薄荷6克、僵蚕9克、升麻2克。用法:把药物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然后熬开锅30分钟即可。分成3碗,早晨、中午、晚上各服用1碗。
()
清宫汤方 元参心三钱 莲子心五分 竹叶卷心二钱 连翘心二钱 犀角尖(磨冲)二钱 连心麦冬三钱 〔加减法〕 热痰盛加竹沥、梨汁各五匙;咯痰不清,加括蒌皮一钱五分;热毒盛加金汁、人中黄;渐欲神昏,加银花三钱、荷叶二钱、石菖蒲一钱。
()
局方至宝丹方 犀角(镑)一两 朱砂(飞)一两 琥珀(研)一两 玳瑁(镑)一两 牛黄五钱 麝香五钱 以安息重汤炖化,和诸药为丸一百丸,蜡护。
()
紫雪丹方(从《本事方》去黄金) 滑石一斤 石膏一斤 寒水石一斤 磁石水煮二斤捣煎去渣入后药 羚羊角五两 木香五两 犀角五两 沉香五两 丁香一两 升麻一斤 元参一斤 炙甘草半斤 以上八味,并捣剉,入前药汁中煎,去渣入后药。 朴硝、硝石各二斤,提净,入前药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将柳木搅,候汁欲凝,再加入后二味。 辰砂(研细)三两 麝香(研细)一两二钱 入煎药拌匀。合成退火气,冷水调服一、二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