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149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出自阳明病相关的经方为《半夏泻心汤,大陷胸汤,小柴胡汤
149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宋本 149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须大陷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康平本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也],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掰) 甘草三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康治本
35 太阳病发汗而复下之后心下满硬痛者为结胸但满而不痛者为痞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半升洗黄连三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胡希恕:

  “伤寒五六日”​,这都是去表内传的时候,起码要传少阳的时候多了。​“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的适应证这方面都得多看。前边讲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证,四个主要的证候。后来又说了,​“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我们上面看的“口不欲食”也是一证。这个(条文的)​“呕”也是一证,发热不是柴胡汤的(特质)​,柴胡汤证是往来寒热,可是(本条为)​“呕而发热”​,柴胡汤是个解热剂,那是柴胡汤证毫无问题。所以“一证便是”也得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于柴胡汤的应用,在这些段落非得熟不可。假如我们在临床上(所见)只是呕,那不是柴胡证。只是呕,小半夏汤证,内里有停饮,可以用小半夏,就是半夏、生姜。如果呕而头痛,这类是吴茱萸(汤)证。“呕而发热”是少阳病,少阳病是阳性热病,那是小柴胡汤证,这个地方非搞清楚不可,这个(条文所述情况)与小柴胡汤就对了。但是“以他药下之”是误治,那么下之后,有的时候病就变了,那另当别论了。如果“柴胡证仍在者”​,未因误下(而生)变证,而且还是有柴胡证,那还可与柴胡汤。虽然误下之后,这个治法(与小柴胡汤)也不为逆,也是对的。那么服(小柴胡汤)之后呢?​“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句话也不是说小柴胡汤是发汗剂。这个前面咱们讲了,蒸蒸而振,这个人先感觉蒸蒸发热,然后打寒战,战汗的前驱症就这样子,先蒸蒸然、发热,后来战栗恶寒叫“蒸蒸而振”​,随后就出现大汗,病就解了。这说明什么呢?这是瞑眩状态。他要是不吃泻药,开始“呕而发热”​(就)与小柴胡汤(是)不会有这个情形的。由于泻后虚,人正伤了,前面也说过,凡是久病或者是正虚较弱,那么药再中病要发瞑眩状态的。瞑眩,当大夫的也得知道,要不然的话就要跑急诊室去了,那一折腾非坏不可。我们遇到的病人已经吃了其他的泻药了,但是还是柴胡证,你就告诉他,你吃这个药兴许有这个情形,但是,要遇着这个(瞑眩状态)你不要害怕,连续吃药就好了,他要是找急救去就坏了。(冯世纶插话:昨天晚上就有一个吃麻黄汤的。出汗以前,难受得不得了,高烧40度。打了针,汗也出了)只要是虚人,药要中病常常发生这种情况。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这是《尚书》上的话。这个地方(发生瞑眩状态,则疾病)非好不可,彻底好,这是好事不是坏事。但是病家和医家都得知道,这要是不知道,遇到这个事儿,得了(糟了)!着急了,说这个病人还了得?这一阵烧了,然后冷成这个样子,出一身大汗,他会寻思(心里说)​:坏了。

  这是头一段,第二段也相当重要。第二段说的大陷胸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和柴胡汤证的鉴别法。“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心下就是指的胃,硬痛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热结于里,不但硬,而且疼,这就是大陷胸汤证。所以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心下这个部位,只是满,硬满,但是不疼,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这是痞。这个为什么也叫痞?半夏泻心汤证本来是人参证,心下痞硬,可是里面也有黄芩、黄连。就(半夏泻心汤证)这个方药咱们来分析,也有邪热内陷的这么一点,也有黄芩、黄连嘛,所以也管它叫作痞,也叫泻心汤。其实它是心下痞硬,是胃虚而邪凑的这么种病,后面有解释,现在我先这么说。

  柴胡剂,它是胁满,​(在)两侧,​(而)不是心下。既心下满也由胁牵引到心下,它必胁满,所以才说“柴胡不中与之”​,这一句话就说了三个方剂的鉴别点。一个心下满硬痛,这是大陷胸汤证。只是心下满而不痛,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若是胸胁满,是小柴胡汤证。主要是三个,看起来是两个,其实含义是三个,​“柴胡不中与之”​,这一句话就包括了(三个方剂的鉴别点)​。我们看看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人参、干姜、甘草、黄连、大枣。人参这个药,我们现在有些人老想吃参,​(但)它不是个万灵的药,人虚,它(人参)是补虚。药也有它的证候,人参补虚,在于胃虚,而且限心下痞硬的这种情况才能用,这是根据张仲景的这本书。我们平时用它(人参)也是健胃。如果胃实,那没有用人参的,那不是一个好药,那吃了有害无益。咱们说它(人参)补气,也有道理,气就是津液啊,它是来自于水谷,化生于胃,胃要不好,就津液不行而气虚,那个“气”就是指的津液说的。咱们上边说的“手足冷”​(148条)就是的,手足冷,胃不行津液,津液不达于四末就冷。那么这个方剂(半夏泻心汤)用人参健胃而去心下硬,主要是硬,心下痞硬。那么它也有邪,不是没有邪,胃虚则客邪之气都往胃上去,所以它用黄芩、黄连以祛热邪,这也叫心下痞硬。那么半夏、干姜,我们看《金匮要略》有半夏干姜散,它治呕。人参与甘草、大枣合着统统是健胃安中的药,都是甜药。所以这个方子又能治呕,有半夏、干姜;有人参、黄芩、黄连,也能治心下痞硬,它非“心下痞硬”不可,只是“心下痞”不行。半夏和干姜都是辛,干姜更温,都是祛水的。不光有热,同时由于胃虚,水也往上凑,胃中有停饮,里头有振水声,肚子里面呱啦呱啦叫唤,另外还有腹中雷鸣、大便溏泄,这个方子(半夏泻心汤)全治的。那么在这儿他只是提个“心下满”​,这不是全部症状,全部症状(是)​:呕而心下痞硬,腹鸣,它(半夏泻心汤证)必有这些症状,或者下利,下利它也治。这个方剂也是常用的方剂。我们现在对于胃肠功能紊乱,这个方剂都常用的。又有呕,大便又溏泄,肚子呱啦呱啦叫唤,心口这个地方感觉堵塞,不愿意吃东西,这个方剂都常用。

  倪海厦:

  呕就是进入少阳了,用小柴胡汤来解,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看错了被攻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攻下之后,如果还是柴胡汤证,就再给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下并没有把内脏功能下坏掉,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柴胡汤下去脾胃功能马上恢复,脾胃功能恢复一定会流汗,流出来的汗是本身正常的汗,这汗本来在太阳应该要解掉,结果在太阳没有解掉进入少阳了,进入少阳后用柴胡汤来去,排出来的汗是原来太阳证的汗,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硬痛往下走是太陷胸汤,硬痛往上走的是大陷胸丸。不单单是麻黄汤证、桂枝汤证、葛根汤证被攻下会结胸,柴胡汤证被攻下也会结胸。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张仲景讲的「痞」是一种症状:现在进入五个泻心汤证。会用这五个泻心汤,所有肠胃科的病就都会看了,满而不痛,常常感觉胃里面胀胀的,又不会痛,可是胃又有胀胀闷闷的感觉,这原因就是表证没有好,进入到胃里面,只有水停在胃的周围,胃的周围并没有热,也没有湿,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如果只是水而已,半夏就可以了,但是病人常常有吃食物下去,因为肠胃的蠕动不好,有水饮,食物堵在里面,有一部份的食物被吸收了,有一部份的食物坏掉了,所以「半夏泻心 汤」是张仲景设计的第一个肠胃科的药。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斤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半夏泻心汤」为什么用干姜?因为胃旁边有水,造成胃寒掉了,所以用干姜,如果胃中有水的话用生姜,干姜是温中的药;张仲景需要用到肠胃的津液的时候,一定会开到人参、干姜、甘草、大枣、生姜,所以肠胃的津液要补足,就一定会用到甘草、大枣、人参。有寒证的时候、需要强心的时候我们用炙甘草,要解毒的时候用生甘草,生甘草还有蓄水的功能,也就是用了人参补津液之后,以生甘草把津液留在肠胃中。人参在经方家的观念是治疗心下痞,胃里面不舒服、胃痛的,人参是最好的药,不是拿来当茶喝,不需要如此用;因为胃里面坏死的食物,产生了沼气往上走,黄芩、黄连把坏死的食物分解掉,这胃病的肇因是水没有去掉,所以用半夏把水利掉。临床上看的时候,有一点感冒自己不知道。知道的时候叫伤寒,不知道的叫中风,然后病人吃坏肚子的上吐下泻,拉出来的都是水,肚子咕咕的肠鸣,就是「半夏泻心汤证」,用半夏止呕利水,黄连、黄芩去把肠子食物分解掉。黄连解血分中热毒,黄芩解肝胆三焦的热毒,因为上吐下泄所以胃的津液都伤到了,所以把人参、干姜、甘草、大枣混在里面用,张仲景的方剂就是这意思,所有的「痞」都是肠胃科的问题。这个方剂用汤剂或散剂都可以。

  舌苔代表胃的津液,如果舌苔黄,代表有热,如果舌苔黄但不是非常干燥,就是用黄芩黄连;如果是舌苔黄而且非常干燥,就是用石膏。

  【金鉴】曰:「结胸」兼「阳明」里实者,「大陷胸汤证」也;结胸证病人一定没有下利的,所以有结胸的现象兼有大便堵到的现象,一定是「大陷胸汤证」:兼「阳明」不成实者,「小陷胸汤证」也:结胸证,但是大便还是通的就是「小陷胸汤证」,都是结胸的症状,就是胃里面很难过,绷得很紧,筋挛的现象。痞鞕兼「少阳」里实证者,是「大柴胡汤证」,胃里面很难过,硬硬的,然后大便稍微不通,没有结胸那么厉害,就是「大柴胡汤证」,兼「少阳」里不成实者,「半夏泻心汤」也,里不成实者,就是下利拉很多水出来,这时候靠「半夏泻心汤」。这种虚症的现象常常在食物中毒、误食不干净的东西的时候,开「半夏泻心汤」给病人吃,「半夏泻心汤」的时候病人一定有呕吐、下利兼有肠鸣,所以有呕吐就是「半夏泻心汤」。

  【芳翁医谈】曰:「休息痢」,世皆以为难治,盖亦秽物不尽也、宜服「笃落丸」,(「笃落丸」为「大黄」一味之丸方。)光吃大黄一味药,会拉的很难过,「笃落丸」就是笃定会落下来,这样吃不好。又:下利如休息痢,无脓血,惟水泻,时或自止,止则腹胀,泻如爽然,然日羸惫,面色萎黄,恶心吞酸,有时腹自痛,当与「半夏泻心汤」,没有拉血,拉出来都是水,停止没拉,肚于就胀起来,拉完后肚子就舒服了,面色就越来越疲惫,又恶心又吐酸,东西吃不下去。

阳明病

阳明病就是里阳证...

阳明病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