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炙草)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呕”咱们前面讲了很多,​(几乎)全是水气往上冲,往上来才呕,所以病在膈上嘛。水往上来,它不往下,小便不应该利。​“小便复利”​,小便反倒利,利就是频数。​“脉弱”​,又“见厥”​,这是虚了,这是阴寒的一个征象了。那么身反有“微热”​,这都是不好的现象,这个身微热,正是虚阳外越,就是古人说的阴阳离决之象,虚阳都往外跑,那么里头是真寒,所以脉弱,又见四肢厥冷。那么可见这个人的“呕”​(呕而脉弱)​,不是一般的呕。​“呕而脉弱,小便复利”​,上呕吐,下溲数,是个虚脱的样子,不是一般水饮的那个呕。所以证候所现的也不一样。呕而小便复利,这是虚脱的样子,所以底下说“难治”​。

  这些症状是相互矛盾的:要是一般水饮那种呕,小便不应该利;要是真正虚寒,也不应该有热。有热是危笃之证,虚寒内盛,那么有点阳气它浮于外,这是最不好了,所以是最难治的一个病,也只有用四逆汤温中救逆这一法。四逆汤主要是温中,温就是温胃,胃气恢复一点,人的生命还可以望其生,否则没有其他的办法。这个地方仲景的书说得相当好,​(危笃之证)这不是随便(按后世方就能治疗的)​,咱们现在见着脉微、肢厥,就用独参汤,这害人透了!这个(虚寒危证)寒性药一点也不能用,人参是微寒,哪能用呀!这个(虚寒危证)就得温中,恢复胃的机能,胃气一败就死了,恢复一分胃气,就能够保持一分生机。

  那么吃这个药(四逆汤)​,脉弱、厥,恢复了,呕吐、溲数自然就好了。否则是没有其他的法子,所以搁个“难治”​,还搁个“四逆汤主之”​。这个(虚寒危证)要用普通治呕的套方,那非死不可,用前头讲的小半夏汤可不行的。四逆汤咱们讲很多了,就是附子、干姜、甘草,这个方本来是从甘草干姜汤来的,加附子。凡是虚寒、阴寒重症啊,都用生附子,生附子有力量。像炮附子、制附子力量都差了,所以古人都搁生的附子。现在我们用这个药,只能用川附子,生的不给你,生的认为有毒,不过(熟附子)要多用一点,​(这个情况)用一枚熟附子没多大用,起码要搁个五钱六钱。它这一枚分成三副,那一副很轻了,所以非生附子不可。咱们现在用制附子,一副也得搁个五六钱,四五钱的样子。

  倪海厦:

  四逆汤诸位看是生附子、干姜并用,炙甘草前面学过了,像这种 呕吐以后,病人肠胃津液虚掉了,如果脉是缓,代表津液会恢复,脉 很弱,代表里因吐而虚掉了,虚掉了以后如果是『小便复利』,小便 又有很多出来,代表里阴寒极盛,『身有微热』,这种状况是体内仅剩 的阳要浮出体外,属于虚热,我们常见病人在极虚的时候会发出一点热症,『见厥者』,手冷到手肘处与脚冰到膝盖下方时,这就是标准的 四逆汤症,现在大家都知道,遇到里寒极盛时,经方之中唯有四逆汤 才可以救逆。

  连建伟:

  病人呕吐,但是脉象很弱,这个“脉弱”是虚寒证的表现。​“小便复利”,就是小便很通畅,说明这个呕不是水饮造成的。刚才讲了很多呕都是水饮所致,本条病呕却与水饮无关。小便很正常,很通畅,但是“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这个病为什么难治呢?因为它有厥。脉弱再加上四肢的厥冷,往往是阴盛阳虚。阴寒太盛,阳气太虚。这个呕吐是由于阴盛阳虚,火不生土,造成脾胃阳气也虚,所以要呕吐,实际上是属于少阴病。​“身有微热”,说明阴寒太盛,阳气太虚,虚阳有浮越之势,所以仲景认为这个病“难治”​。当然“难治”并不等于不可治,所以下面说“四逆汤主之”​。如果碰到这种病,难治是难治,但是还有救,用四逆汤来治疗。 四逆汤就是附子、干姜、甘草三味药,主要是温肾阳,还能温脾阳。干姜入脾,附子入肾,实际上就是脾肾双补。四逆汤方后还有一句,“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就是说身体强壮的人,附子可以改成大附子。附子一枚和大附子一枚,剂量上可能就相差比较大了,大附子可能有普通附子两枚那么大了。干姜本来一两半,剂量加倍为三两,实际上这个方如果为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就是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就是治疗阴盛格阳于外。在仲景《伤寒论》里云:“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身反不恶寒",实际上就是本条的“身有微热”,意思差不多。一般来说,阴盛阳虚应该怕冷,现在病人反而怕热,说明他有发热。为什么发热?因为虚阳外越,这个病就比较严重,叫阴盛格阳。阴寒太盛,格阳于外,故“身有微热”​。如果“其人面色赤”,则称为“戴阳”​。一般来说,阳虚脸不会红。阳虚脸还红红的,就是阴寒盛于下,而阳气浮越于上,称之为“戴阳”​。这种病反而难治,而且到了这种程度,脉象不光是弱的问题。这里的“脉弱”,相当于“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的“脉微细”​。真正到了“身有微热”​、​“面色赤”,会出现“脉微欲绝”,脉很微弱,甚至按不到,那么就用通脉四逆汤,也就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这个处方。这是张仲景根据病邪轻重的不同来进行治疗。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本篇是讲呕、吐、哕、下利这些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所谓“呕”,是有物有声的,既有声音,又会吐出东西来,称为“呕”​。这个“呕”,是吐逆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