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热。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出自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相关的经方为《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热。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下利脉沉而迟”​,这是里寒,脉沉、迟这种下利。​“其人面少赤”​,脸有点热象,面发红,身反而“有微热”​。“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这是针对脉来的,本来是脉沉而迟、下利清谷,这是里虚寒的下利。但是这个人面色赤、身有微热。这就是所谓“怫郁在表”​。怫郁在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从表解,也就是说,有表证,想从表解但达不到发汗的样子,所以面红、身上有微热没有汗。古人管这个叫怫郁在表,就是要解表而解不了。
阴寒下利反而阳气怫郁在表,说明这个病有欲从表解的机会。可是,虚寒的下利,要是表解一定要发生瞑眩的。底下这句话就说明自愈的时候发生瞑眩状态。​“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编者按:胡老读作“病人必微厥”​,但是其版本为“厥”字),这几句话就是他要自解的时候,​“郁冒”​,就是昏冒,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近乎休克,当时人事不知,出一身汗,这病可就好了。那么这个人呢,本来他四肢不冷,这时候他四肢微厥。四肢微厥,郁冒汗出,这都是瞑眩状态。要是久病、虚病,无论是自愈,或是吃药中病而好病,常常发生这种瞑眩状态。瞑眩状态挺吓人,当时这个人昏冒、不认识人、直出汗,看着挺危险的,手脚也凉了,这不吓人嘛,可一会儿都好了,瞑眩过去了,整个病完全好了。
“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为什么有这些症状反应呢?就由于“其面戴阳”​,其面戴阳说明病有欲表解之机会,准要自己出汗而解,可是人要是不虚,是不会有这种情况的,​“下虚故也”​,他有下利清谷的虚证。那么这个病要是自愈(或治愈)啊,非发生瞑眩状态不可,就是郁冒汗出,其人微厥。这(瞑眩)在临床上也是容易遭遇的。不光病人(自愈)有这种反应,我们给他吃药也容易有这种反应,那么就得告诉病家了,有这个反应不要害怕,​(对于瞑眩的处理)乱折腾这个病(瞑眩)未必就好,要是(对于瞑眩的处理)不折腾马上就可以好了。这个瞑眩的状态也是各种各样的,这在《伤寒论》讲得多。
倪海厦:
下利的人『脉沉而迟』,沉代表里,迟代表寒,这是里寒很盛造成 的下利。如果病人脸上红赤,身有微热,就是还有一点阳气在。大家 要了解,胃的阳气平时是不会显现在脸上的,什么时候会显现在脸上 呢?就是身体极虚的时候,胃里的阳气就会跑到脸上,脸上两颊就会 变得比较红。这个时候『必郁冒汗出而解』,当病人的胃气上冲,冲 到头部时,此时如果流汗出来,就代表阳气恢复,病情会自解。如果 病人已经变成『面少赤』,胃阳往上升了,结果还是在下利清谷,这 榖代表是虚阳,不是真正胃肠的阳,此时还在『下利清者』,『其人必 微厥,所以然者,下虚故也。』病人会因为极度的下虚,而有点昏迷 的现象出现。 这条辨简言之,就是在下利时,病人如果脸上出现红色,又同时 有流汗出来,这表示是好转,病人可以不药而愈。但是有一种下利很 严重,也同样会出现脸色红的,但是病人没有汗出,又有点要昏厥的 现象时,这是坏病,表示病人里极虚了,这种是中医所谓的『戴阳』 张仲景认为戴阳是很危险的症状,我们要特别小心才是。
连建伟:
条比较难理解。​“下利脉沉而迟”,脉沉主里,迟主寒,说明这是一种虚寒性的下利。这种虚寒性的下利可以出现“下利清谷”,说明脾肾虚寒,阳虚阴盛。还可以见到“其人面少赤”,这种情况就不好了,这种面赤,称为“戴阳”,戴者,戴于上也,就像戴帽子一样,这是由于脾肾阳虚,虚阳上越所致。另外还“身有微热”,“身有微热”是格阳所致,所谓格阳,就是阴寒太盛,格拒阳气浮越于外,产生微热。戴阳也好,格阳也好,都是阳虚阴盛到一定的程度造成的,这种情况是比较严重的,如果再严重下去,就会导致阴阳离决。仲景讲:“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出现这种戴阳、格阳、阳虚阴盛的病理表现。所以仲景最后一句讲:“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这一句实际上是一个倒装句,是对上面出现症状的一个自注:为什么会出现“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呢?“所以然者,下虚故也”,是肾中命门阳虚的缘故。​“必郁冒,汗出而解”,患者体内的阳气还没有完全消亡,正气跟邪气作斗争,但是抗争得很艰难,所以“必郁冒,汗出而解”​。​“郁冒”,就是郁闷、冒眩的意思。病人心胸烦闷,头晕目眩,再出一点汗,病反而好了,说明阳气跟阴寒之邪抗争,虽然抗争得很艰难,但是它会汗出而解。这就类似于《伤寒论》中的少阳病,有些少阳病人会出现战汗,对于体质比较差的人,他在跟病邪抗争的时候,会全身发抖,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热起来、出一身汗,所以病虽比较严重,但是阳气没有完全衰退,在跟阴寒之邪抗争。所以在感到郁闷冒眩以后,会汗出而解。这个病人身上还有一些微热,我是这样理解的:本条前面讲“身有微热”,后面是“病人必微热”,前面的“身有微热”是格阳的微热,后面的“病人必微热”是阳气恢复的微热,所以在“汗出而解"之后加这么一句“病人必微热”​。前面的微热是无汗的,后面是微热而汗出,说明阳气在恢复,阴阳在调和,但是正邪抗争得很艰难,因为患者阳气虚。阳气是生命的关键,《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说到阳气的作用:“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气就像太阳,如果失去了太阳,人的寿命就要夭折。故天体的运行就要有太阳的光明,这是很重要的。所以古人特别是在《伤寒论》中,时时刻刻提到阳气,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特别强调阳气对人的作用。当然到了温热学派,又提出了补阴液,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为什么呢?因为温热病发高烧,高烧容易伤阴,所以说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因此我们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不能偏离一个方面。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本篇是讲呕、吐、哕、下利这些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所谓“呕”,是有物有声的,既有声音,又会吐出东西来,称为“呕”​。这个“呕”,是吐逆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