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胡希恕:
这一段说的是阴寒下利。下利,手足厥冷,以至于无脉,这是一种虚脱的样子,无脉是心脏衰绝。那么这时候病可以好可以坏,得赶紧灸之。如果胃复,手足温则可以好的。要是不温,脉也不还,胃气已败了,而再微喘,反微喘就是气脱于上,非死不可了。那么这一段的寒利与上边的热利是要区别对待的,所以下利之病有阴有阳,有虚有实,这个(下利,手足厥冷,无脉)是虚寒下利。底下这句话“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是衍文,加这么一句没什么大意思。(不过)解释是好解释的。趺阳是胃脉,少阴是肾脉,古人认为土不能制水,水泛滥成灾才下利不止。如果趺阳胜了少阴,那么在利症是个顺候,这也指的阴寒下利说的。但是这一句搁这儿没什么大意思,《伤寒论》也有这么一句,你看整篇与这一段好像没有任何关系呀。而且现在咱们诊病也不像古人的遍诊法,遍诊法见于《内经》,咱们诊寸口是《难经》的诊法,现在咱们都是诊寸口。张仲景这个书大部分诊寸口,有时候提起来少阴、趺阳,都是说明病的道理。所以这一段我认为是衍文,就是多出来的,没多大意思,与前后都不相属,你看看下边就知道了。
倪海厦:
下利到什么程度死亡呢?当一个人下利到手脚都冰冷掉。我们中 医讲症,不管病人是因为霍乱或疮疾等,当下利到手脚冷冰,脉都摸 不到时,表示腑气已绝,脏气也绝了,这时就是阴阳两失。『灸之不 温』,这个时候我们给他灸关元,灸上百壮,再怎么重灸还是『脉不 还』,脉还是回不来。『反微喘』,反而有微喘,这时仅剩下的一点体 力,就是只剩下最后一点的生命力,这就是死症。
『少阴负趺阳』,少阴脉是指尺脉,遇到下利最严重的病人,摸他 的尺脉,开始时找不到脉,结果逐渐的脉从尺脉开始往关脉上跳,此 时就知道这个病人被救回来了。我们左手的尺是肾,肾主水,左手的 关是肝胆是木,所以当你摸到尺的脉往关脉上去,正表示是病人身体 正在水生木。中医脉诊很有趣,比方说从按脉我们可以知:「这个人 木正克土。」你问:「老师,你怎么知道他有木克土?」因为病人右手 胃脉的地方,就是右关脉。正常的胃脉是缓脉,现在在胃脉的地方却 摸到弦脉,就是摸到肝脏的脉,这就是肝木克到胃土,也就是说肝肿 起来顶到胃。很多中医可以光凭摸脉,就可以知道很多病情的发展状 况,其实都不是什么大的学问。
连建伟:
“下利手足厥冷”,我们在第二十四条中讲到“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就是脾肾阳气虚衰,会导致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是脾肾阳气已绝的危候,虽用灸法温阳,手足仍不温,故曰“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如果温灸之后脉还是不还,反见气喘,是阴气下竭、阳气上脱、阴阳离决的死证。“肾为气之根”,肾之阳气欲脱,故见气喘。“少阴负趺阳者”,少阴指太溪脉,候肾,趺阳指冲阳脉,候胃,少阴脉比趺阳脉弱小,说明趺阳脉按之未绝,有胃气也,故曰“为顺也”。虽然肾虚之极,但只要胃气尚存,还是有救。“有胃气则生”,可见保存胃气在疾病预后中的重要意义。古书中经常记载,即使是很危重的疾病,只要趺阳脉仍在,就还有希望挽回。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本篇是讲呕、吐、哕、下利这些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所谓“呕”,是有物有声的,既有声音,又会吐出东西来,称为“呕”。这个“呕”,是吐逆之
仲景之湿病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
仲景之伤风的条辩:相关经方《小柴胡汤,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小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