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下利后”​,利好了,这人“更烦”​。下利,他就烦。那么下利好了他还烦,说明里头还有热。但是按心下,没有实,不是心下坚,而是“心下濡”​,里头没东西,​“为虚烦也”​,所以用栀子豉汤就可以了。这个“虚烦”不是真正的“虚衰”那个“虚”​,也不是咱们所讲的“虚劳”那个“虚”​。栀子豉汤也是苦寒药,​(这里的“虚”​)它对应着承气汤说的,胃家不实而已,不是真正的虚,所以管这个也叫“虚烦”​。栀子豉汤治烦,还是相当好的,心中懊nong,烦得无可奈何,吃这个药挺好使的。用栀子、香豉两味药,其实这药不是吐药,​“得吐则止”​(恐怕)没有(这种现象)​,我常用这个药,一点也不吐。

  倪海厦:

  什么叫『心下濡者』?病人还在下利时,按肚子是软绵绵的,我 们知道这个肚子上软绵绵的代表胃肠中没有宿食,一定是有虚热在里 面,所以说『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这个是栀子豉汤证。一般来 说这个是病后调理用的方子,病人已经虚烦了,此时如果需要发汗, 但是发汗还不能发太多时,所以像麻黄、桂枝此时就不能用,我们要 靠豆豉来发汗,里面又下利,下利又不是很严重,我们用栀子比较浅 的药,不需要用到白头翁汤里的黄连、黄柏之类这么强的苦寒药。黄 连、黄柏、白头翁可以说都是很强的杀菌药。

  接着看这个这种下利的情形呢,“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为虚烦,栀子豆豉汤。”你这个胃里面呢,心下就是胃,我们去看这个病人下利以的,病人有下利对不对?你按按他肚子,肚子里面没有硬块啊,好了不是大承气汤证了。里面是......他喜按,肚子软绵绵的,栀子豆豉汤呢,一般来说是我们大病初愈以后,哦,使用的,这个重病以后刚刚恢复,哦,我们会有一些虚热的现象,所以我们会用到栀子。豆豉呢?是能够补肠胃的津液,豆豉是豆类的东西,哦,发酵过以后,哦,那对肠胃非常好吸收,那这个是虚烦,哦,是我们病后调理的处方。盛而之余呢,有的时候病人失眠,你用栀子豆豉汤,都,都,都会有帮助的。哦,一般我们常常讲病后调理的方子。

  那这两个呢剂量,哦,你可以用这个等量,都没有关系,比如说栀子3钱,豆豉3钱,哦,都可以,这是很浅的,很简单的一个处方。后面呢,这里为什么说,哦,诸位看,为什么说他会得吐,则愈,因为,病人呢还有一点下利,还有一点点下利,那接近完工了,快要好了,这是一味愈后,还有一点点下利,代表肠胃里面还有一点点津液,那你用栀子豆豉汤下去以后,会把一些津液,不好的,坏的,腐坏的食物呢排掉,所以我们在,栀子呢是治疗虚热,虚热的时候使用的,哦,那真正,这是病要好了,你不要病正热利下重的时候,你开栀子豆豉,一点用都没有,那是螳臂档车,没有用,完全没有用。

  连建伟:

  这个病开始是一个下利,这个下利可能是由于湿热所致。​“下利后”,说明下利已经止了,而心烦更加严重,所以说“下利后,更烦”​。但是心下并不痞硬,而是“心下濡”,如果心下按之痞硬,说明胃中有实邪,有积滞,那就是实烦,而按之心下濡,心下软软的,没有什么东西,说明胃中没有积滞,没有实邪,所以说“为虚烦也”,也就是没有有形的实邪内积,而是一种无形的邪热内扰。正因为是无形的邪热扰心,所以用栀子豉汤来治疗。栀子豉汤作用于上部,方中栀子能够清心除烦,《名医别录》记载栀子“疗心中烦闷”;豆豉能宣泄胸中郁热,《别录》记载治“烦躁满闷”,所以把这两味药配合起来,用来治疗下利后的无形烦热,有相当好的疗效。 本条与《伤寒论》78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nong,栀子豉汤主之”可以互参。心烦失眠严重者,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反复颠倒,心中懊nong”​。这两条讲的都是无形邪热内扰于心而出现的虚烦,所以都可用栀子豉汤来治疗。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本篇是讲呕、吐、哕、下利这些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所谓“呕”,是有物有声的,既有声音,又会吐出东西来,称为“呕”​。这个“呕”,是吐逆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