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十、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1),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2)。

生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元参四钱 细生地六钱 麦冬六钱 水八杯 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锺服。
十、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1),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2)。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 生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元参四钱 细生地六钱 麦冬六钱 水八杯 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锺服。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方药中 许家松 编著 《温病条辨讲解-光明中医教材》:

讲解

本条讲温病过程中既有气分证,又有营、血分证,气、血均热者,则应气血同治,清气滋阴凉血同进。

(1)气血两燔 “燔”意焚烧,形容热盛。“气血两燔”即气血均热。温病的传变过程,就是由浅入深,由卫气转营血,由阳入阴的过程。“气血两燔”说明病情有所发展,气分之热邪未解,营血之热又盛。如何诊断热邪已入血分,或气分血分都有热象?其依据主要是既有前述的身热、汗出、烦渴等气分症状,又有烦扰不寐、谵妄、甚则有出血、舌绛等血分症状。如果这两类症征同时出现,那就属于“气血两燔”。

(2)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 “玉女煎”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原方为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等五味药物组成。张氏用以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痛,失血等症”。吴氏对本方进行了调整,即去牛膝,加元参,并将熟地改为细生地,用以治疗温病“气血两燔”患者。吴氏修改后的玉女煎,实际上就是白虎汤合增液汤。(增液汤方见中焦篇第十一条)。由于气分有热,所以仍用白虎;由于热入血分,热邪必然伤阴,所以合用增液汤。本方治疗“气血两燔”疗效甚好。于此也说明吴氏治疗温病博采众方,古为今用,师古而不泥古的精神。

胡希恕:
气血两燔为何病型?本方所主为何证候?均无明细说明。不究脉证而处汤药,此真是不用伤寒法者。既为气血两燔,当是热实为候可知,并就前后各条细参,当有咳、喘、渴、烦、面赤、舌赤、咽干等证,颇似述急性肺炎的初期证。然此方用于虚热津液枯燥证,或当有效。若盛热壅遏胸中,而致咳甚息迫,兼现郁血之征,以有强壮性(能)的生地、麦冬等滋润解热药施之,乃有实实之弊,大非所宜。
后世从张景岳“壮水制火”之说,不究表里虚实,乱用生地而致害者颇多。此(论)将(来)可于临床实例中验之。细生地能发血中之表,更属无稽之论,慎不可信。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汤的研究:此即白虎汤之变局,去甘缓之粳米、甘草,而易以滋润气血的参、地、麦冬,为清热润燥之治。

温病条辨上焦篇之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吴鞠通论温病,提出以三焦分证,来划分温病的证候群。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作为温病学说的辨证纲领。...

温病条辨上焦篇之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