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十一、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1),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2)。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3)。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4);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5);可用清络育阴法(6)。

十一、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1),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2)。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3)。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4);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5);可用清络育阴法(6)。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方药中 许家松 编著 《温病条辨讲解-光明中医教材》:

讲解

本条讲温病邪入血分、出现出血见证的治法,及其预后。

(1)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上”即人体的上窍,亦即口和鼻。“血从上溢”主要指口鼻出血,上焦温病出现的“血从上溢”,主要是鼻衄及咳血。吐血者临床较为少见。

(2)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 犀角地黄汤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呕血第六》。方剂组成药物为:犀角、生地、芍药、丹皮,本方为治疗温病之邪燔于血分的常用方。对上焦温病出现血从上溢的治疗,由于病在上焦,所以在治疗上仍须用银翘散透热解毒,“血从上溢”,说明温邪已入血分,必须凉血散瘀,所以原文谓:“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这是叶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温原则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3)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 “血从上溢”,指咳血、鼻衄、吐血等症,见于上焦温病者,前已述及,但中焦温病亦可出现出血症状,特别是吐血更为常见。因此临床应加以鉴别,关于中焦温病合并出血的诊断治疗,见中焦温病。

(4)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 “粉红”即淡红。“吐粉红血水”即吐出物为淡红血水,似血非血,似水非水,吐粉红血水,这是热灼肺金,血和津液交迫而出,肺之化源欲竭的现象,病情已属严重,所以原文谓“死不治”。

(5)血从上溢,……死不治 古人以呼吸定脉率,认为一次呼吸,脉搏跳动四、五次左右,正常人的呼吸每分钟一般约十八次,因此正常脉搏一般也就在每分钟七十至八十次左右。“脉七八至以上”,指患者每次呼吸脉搏七八次以上,如以上述方法计算,则脉搏达每分钟一百二十次以上。“面反黑”,即面色发、黑紫绀。正常面色应为淡红,现在面色出现紫绀,所以原文谓“面反黑”。中医认为,心主血,心主脉,其华在面。心率过快,面色发黑,均属严重反常,心气欲竭之象,所以原文谓“死不治”。

(6)清络育阴法 “清”,即清热。“清络”,此处指心肺经之故。“育阴”,即补阴、养阴。前述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即清络育阴方剂。方中犀角,银花、连翘、丹皮、竹叶等清心清肺;生地、芍药等滋肾,养肝、育阴;因此,上焦温病出现出血症状者均可用清络育阴法,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加减一类方剂。原文“可用清络育阴法”一句,放在“死不治”之后,其义有二:一是上述这些死征都是继发于温病“血从上溢”之后,“治病求本”,首先要治原发病,所以说“可用清络育阴法”;二是虽属不治之证,病已垂危,但医者还要尽力救治,所以也只有勉用清络育阴法死中求治,但是综观吴氏全书,温病合并出血而致心气败竭者,单用清络育阴法是不行的。本篇第八条:“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本篇第四十条:“太阴伏暑,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于此说明,吴氏治疗温病,十分重视脉象,一旦脉现败征,吴氏马上就用人参以益气救脱。因此,温病合并出血患者,如果出现脉七、八至以上,面色发黑青紫,吐粉红色血水等败证时,要在清络育阴法的基础上再加益气救脱之剂,即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加减,再重加人参。据编者经验,这种患者亦并非全不可治,有时尽力救治也可化险为夷。

临证意义

温病过程中合并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特别是发热患者合并鼻衄尤为常见。处方中加凉血药物即可,热退则鼻衄自止。但如出现咳血,特别是咳出物为粉红色血水,或同时出现脉数疾,或面色紫黑,则应特别警惕,以防阴竭气脱,出现上述病证,故谓:“死不治”。虽谓“死不治”,而意在告诫后人,抓住时机,急用益气救阴之剂。有时可使患者转危为安,切不可放弃治疗。

【胡希恕按】
此所述太阴温病,血从上溢,或即今之格鲁布性肺炎,又名大叶性肺炎。假如为上述的病患时,于初起恶寒甚时,可随证酌用大青龙汤、葛根汤,或葛根加石膏汤,以顿挫其发热。但此期难收到治愈之效,慎勿连续发汗。不过,利用银翘散及桑菊饮的机会反少。表解的机会过后,大都属于少阳阳明证候,可随证处以柴胡剂、白虎剂、承气剂,以及消炎祛瘀剂,如桃核承气汤。若陷于阴虚证(编者按:胡老所言“阴虚”​,特指“阴性虚证”之意,此处含义相当于现行教材所言“虚寒”​)​,亦可选用附子之配剂,惟老人常易发此候。
(此病)一般均为阳实证。如本条虽溢血上出,宜施以桃仁、丹皮之属,生地之类又须慎用,不可不知。

温病条辨上焦篇之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吴鞠通论温病,提出以三焦分证,来划分温病的证候群。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作为温病学说的辨证纲领。...

温病条辨上焦篇之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