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本篇列在妇人病篇以前,把比较杂乱的病都介绍掉,都放到本篇作讨论。​“趺”,等同于“跗”,是指脚背;“蹶”,是僵硬,《说文解字》:&ldquo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的经方(2篇)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的条辩(2条)

()

  本篇列在妇人病篇以前,把比较杂乱的病都介绍掉,都放到本篇作讨论。​“趺”,等同于“跗”,是指脚背;“蹶”,是僵硬,《说文解字》:“蹶,僵也。​”也就是脚背僵直,行动不便这样一种疾病,叫作“趺蹶”​。“手指臂肿”,就是讲手指和手臂肿胀,这种病往往是由于风痰阻于经络所致。“转筋”就是抽筋,由于感受了湿邪,可以造成小腿的抽筋。

  还有一种病叫“阴狐疝”,简称“狐疝”,就是睾丸、阴囊肿胀,有大有小不没无时差不多,所以古人把它称为“狐疝”​。这实际上是一种小肠气,疝气。最后是“蛔虫病”,“蛔”​、​“鲔”和“蛔”这三个字是通的,“蛔”字是后世才等,或有时缩入小腹内,有时下坠阴囊中。出没无时,没有固定时间,跟狐狸出有。​“蛔”​、​“蛸”这两个字实际上古代读作“尤”,后来因为跟“蛔”通了,所以跟着读“蛔”​。​《说文解字》:铕,“腹中长虫也,从虫有声”,所以边旁是一个“虫”字,声音读成“尤”​。现在通“蛔”,习惯了讲“蛔虫”,所以读“蛔”了。这一篇比较短,没多少篇幅,主要讲“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这五种病证,又以“蛔虫”作为重点来讲述。这五种病证是没有联系的,又不便于归类,不能自成篇章,所以在讲杂病以后,就把比较杂乱的疾病合成一篇进行讨论,其后再讲妇科病按照日本山田业广的研究,山田氏《金匮要略札记》云:“此篇《脉经》无载。​”因为王叔和确实把《金匮》好多条文都写在《脉经》里了,但这一篇在《脉经》里却没有。山田氏说:“凡本篇蛔虫之外,方各一首,尤为短简”​。因为王洙在蠹简中得到了《金匮》的古本,比较零乱,蠹简就是给虫蛀过的竹简,由于很零乱、很短简,没办法归类,所以综合为一篇,山田氏说:“其非仲景之面目也。然似《脉经》亦逸此篇,知其缺脱亦久矣。​”所以林亿在编书的时候,因为这些病比较杂乱,条文也比较少,很难归类,所以把以上条文合在一起作为第十九篇。连建伟

倪海厦: 这个药,也就是藜芦甘草两味药而已,那一般我们遇到只要遇到两味药的,藜芦呢都是甘草的两倍,大黄也是甘草的两倍,桂枝也是甘草的两倍,半夏诸如此类的都是甘草两味,那这个药就没有了,其实就是两味药,
()
黄连粉方(倪治疗破伤风和被毒虫咬伤去甘草+薏仁白术冬瓜子仁) [原文] 黄连十分 甘草十分 [用法] 上二味,捣为末,饮服方寸匕,并粉其疮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