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这段也见于《伤寒论》。“下利腹胀满”,腹胀满是太阴病的表现。下利,腹不应胀满,下利有所损嘛,反而胀满,说明是虚。那么虚,已经腹胀满了,当然还有别的证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这是太阴病。“下利腹胀满”这个胀满是虚胀、虚满,同时他也不能吃东西。
那么这种下利,虽然“身体疼痛”,“身体疼痛”是表证了,也不要先救表,应该“先温其里,乃攻其表”,这是定法了。本来它是表里并病,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如果里证是虚寒,则须温补这种措施。那你不要先攻表,要舍表先救其里。如果表里并病,里是实证须攻,你看太阳阳明并病,那是先解表后攻里,这都是定法。虚,你得先救,你不救(虚),一攻表,里必虚了。所以这一段,把《伤寒论》(所讲的表里救治先后之定法)整个拿出来了。“腹胀满”,这是一个例子了,那么如果“下利清谷”,身体疼痛,也是先救里。下利清谷是里虚寒的一种下利,跟这(腹胀满)是一样的。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为什么?此下利只是身疼痛,这个表证并不是实证那个样子,由于先下利,里头那样虚,这个时候没有用麻黄剂发汗的情况。下利,津液有所损失。桂枝汤的应用,总是以津液有所损失为先决条件。所以无论是“发汗后表不解”“下之后表不解”,这个时候只能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但是表里合病同时发生的,既下利又有表证,这个时候你看脉的情形,脉实者可以发汗,可以用葛根汤。(表里)并病则不行!并病是先有表证,过了一个阶段,传里而发生里病,这个讲的都是传里之后了。那么在表证的期间,后来又传里而为下利腹胀满这种虚证,没有再用葛根汤的机会了,就是没汗也不能用。我们要注意,并病是表里先后发作的,合病是表里同时发作的,(合病也有可能)一点没虚,而且脉也应实。所以桂枝汤在太阴病篇有这么一段,“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其实不是真正的太阴病,也就是表里并病,但是脉浮,脉浮而没有力量,脉浮虚、脉浮缓这种脉浮,不是脉浮紧,也是要用桂枝汤,也不能用葛根汤。在临床上要注意,下利有表证,这是在合病阶段,同时发作,非先解表不可。解表方剂有几种,葛根汤、桂枝汤,还有白通汤,白通汤就是人有少阴病的外观,“脉微细,但欲寐”的这种情况也得解表。用普通的药解表不行,得用亢奋药,所以用葱白配合干姜、附子这类的法子。应该多看看《伤寒论》,下利是一大篇,由热痢虚寒反复叙述,这于我们学治下利还是有用的。底下就是一个具体治疗了。那么他说四逆汤和桂枝汤,这两个方剂就不用讲了,以前讲很多了。
倪海厦:
『下利后,腹胀满』,病家下利后,肚子反而会胀满,表示里寒很 盛。寒跟热不一样,热是拒按,按下去就痛,这是大便堵在里面造成 的胀满。寒很盛时肚子也是胀的,但是你按他肚子时却是软的,压下 去病人感觉很舒服,但是你摸病人皮肤都是冰的。『身体疼痛』代表 有表寒。有表寒时身体骨节还有肌肉都会痛。这个条辨建立了一个原 则,就是当病人有里寒时,如果同时又得到感冒,遇到这种情形张仲 景认为应该先温里后再攻表。温里用四逆汤,攻表用麻黄汤或桂枝汤, 如果有汗就是桂枝汤证。如果是?黄汤证,就有恶寒、无汗、全身骨 痠节痛的症状。
连建伟:
本条也是讲虚寒性下利。由于阳虚火不生土,所以“下利腹胀满”,但又兼有表证,“身体疼痛”。既有脾肾阳虚,火不生土,又有表寒,身体疼痛,所以要“先温其里,乃攻其表”。刚才我们学过,“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阳虚下利不能攻表,所以要“先温其里,乃攻其表”,先要治疗脾肾阳虚,先要治疗下利,下利好了再治表证。“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温里可以用四逆汤,通过四逆汤温脾肾,散阴寒,治疗“下利腹胀满”,这个“腹胀满”也是“脏寒一些生满病”。等到阳气恢复了,下利止住了,再治身体疼痛,攻表用桂枝汤。这条在《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十四条也有基本相同的论述,但是没有指出“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而本条是讲清楚了要用哪两个方来治疗。这一条和《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十四条都指出了表里同病要分先后缓急的治则。如果表里同病,正气不虚,要先解表,然后治里;但是现在阳气虚得很厉害,就要先温里,再解表。本条就是重申了这一原则,而且出了方药。因为前面的两条,即《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十四条和《呕吐哕下利病篇》第三十三条,都没有出方,而本条出了方药。